【#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逝者如斯散文随笔》,欢迎阅读!

逝者如斯散文随笔
传闻:著名作家路遥,英年早逝;《黄河大侠》拍摄现场,累死了一匹骏马。 老友告诉我:中年人压力太大,珍惜生命,可别透支过度,没有谁,地球还不是个地球?
我笑而不答,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年纪轻轻,体力不成问题,“比鸡起得还早,比老鼠睡得还迟”的工作节律早已习惯;只是心理负荷太重,劳非所值,而且,整天担心下岗的厄运降临。
“逝者如斯”,这是生命的节律,谁也突破不了,总不免被它抛弃。然而让人想起,那些不该过早离去的人们,在地下可曾安息?
2007年的深冬,教室里十分宁静,学校里正在举行期末考试。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拿起来一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在古都工作的学友告诉我:勇走了。
他是城郊的,师范毕业也被分回城郊,其后只谋过一两次面,总是稍加问候,便各因职业原因匆匆而别。一晃便是十多年,近二十年了,那时的同学再无长聚的机会。
记忆中的勇是五大三粗的,个头和我一般,皮肤见黑,嘴唇稍厚,是个搞运动的料子,当时学校的运动会每次都代表班上参加。得奖与不得奖已忘记了,但他的出现赢得了班级成员的欢呼和掌声。我很羡慕他的健壮,也和他好,也曾经跟他去过双照他的姐家,接受过人家的热情招待。
不过,毕了业,各人境遇不同,年龄由十七八窜到二三十岁,好像什么都变了。趁着勇的变故大家聚聚也好,于是,我欣然允诺,请了假,去参加这个年轻的逝者的葬仪,和久违的老同学见上最后一面。
而后,我便把这一消息通知给本县的同学,和他们结伴到泾阳去,和那里的几个同学碰头后结伴去古城。
在一个叫“金桥大酒店”的地方落脚,学友见面,分外眼热,话别之情景不言而喻。可此种情境,令整个场面笼罩在悲凉气氛之中。
后来又有相聚的宴席,倾诉感言场面热闹,推杯换盏笑逐颜开。可提到缺失的一人,人人热泪盈眶。几个近郊的同学也因为忙,对勇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大致的清新又一个附近的描述出来。
“他去年过年时和我们聚会,已经戒酒,说身体不舒服。而细心的女同学已发现他的脸色黑青,大多以为他家庭负担重,人劳累的多了。他媳妇在乡政府工作,
薪水不高,他们又在市区买了房子,孩子年龄小、父母年事高,家庭负担很重。可多亏勇的苦劳好,忙了学校忙家里,礼拜天还要搞些小贩卖,似乎已把房子钱还快要清了。。”
“发病吧,起初大家并不知晓,。,在几次大家碰到闲谈的时候,都说好长时间不见他了,于是叫和他近距离的华去看一看,到底搞什么鬼。华回来打电话告知大家,不好了,勇得了病,看起来挺严重,起初还不叫他进门,是他媳妇上班回来才硬把门叫开的。勇的病态可想而知,只是说不想让大家看到他今天的摸样。为什么不看呢?他媳妇说早早的都看了,只是瞒着亲近的同学。后来,和他要好的波去看了,哭闹着数落着勇的无情。用苦苦的一言不发,最后托付他:如果自己不行了,就告知当年师范的同学,来见上一面,另外,如果能帮上忙,就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可谁知这样的最后来的这么快,他等不到大家来,就去了。”
说到这里,他哽住了,在场的人有的泣不成声,有的女同学就已号啕大哭。随后大家举杯哀悼,恭敬这正值年富力强的早逝的英灵。。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到殡仪馆为他送了葬。他经过休整的面庞红紫分明,安详地躺在那里,无视身旁的妻儿、同事、亲朋好友的哀哀戚戚,伴着悲怆的哀乐声被推入了火化间。。随后我们在凛冽的北风中匆匆道别,近处的几个还要为他送葬,看他入土为安。
平常,我们议起别人的去世,都笑笑说“我们将来也会那样,一个小匣天知道盛的是谁的骨头”,可谁又愿意过早的到那边去呢?
。亲人去了,我们痛苦流涕,悲痛欲绝,梗怀于心;邻人去世,我们大多只是流下几滴同情的眼泪,取而代之的是对孝子的表现和对丧事隆重程度的关心。——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自那以后,我们相互都未提起勇以及他的孩子,莫非大家都把他忘了,或许是我一个。
其实还有一个比他早逝的同学,及我初中时的同学卫东。大概在一九九二年吧,我在镇上教书,放寒假回到乡里,听说了他的死讯,好好地唏嘘了一阵。因为,平常我只是乡里的一个过客,礼拜天支配的时间只有一天,况且,两家相距较远,怎会知道他的消息?
我在县城附近小学实习的时候,就听说他高中上了仪址农校,其实正因病休学,住在公安局叔父那里,我便买了罐头糕点去那里看他。他气色不错,笑眯眯的,和我聊了大半天,丝毫没有什么生病的样子。临走我交代他,要重视健康,好好看病。他说只是间断性的闹肚子,大小医院都检查过,医生说没大毛病,听天由命吧。我看他的乐观样,就放了心。
后来他爷爷——就是那个精神矍铄的退休教师杨部肖,每次到我那里来提到他就哀叹他的早逝。那时,我已在我们的母校,乡初中任教。“可惜我那孙娃子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a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