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对课堂教学、集体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它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个体差异的现代儿童观。
但是,同样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质量。
一
如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笔者通过细心地观察,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无规则意识。
无规则意识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环境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但是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家长、教师、幼儿自身都是很难去衡量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区域活动前幼儿很乖巧、很守纪律,但是一进入区域“兴趣”就来了,材料不会轻拿轻放,特别是建构区的幼儿,往往在搭建的过程中说话、讨论,并不时有玩具掉在地上,有些习惯较好的幼儿,会主动捡起来放好,更多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中,会忽视这一环节,继续自己的工作,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没有规则意识,以致于区域活动后会让教室原本的面目全非,物品摆放位置大不同。
还有些幼儿经常选择同一个区域,因为给予了充分自由,所以老师也不能过分地干预幼儿选择的权利。比如,我们中班有些女孩子在区域时间老是选择娃娃家,有些男孩子老是选择科学区,长期下来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律,也没有更多的幼儿去跟这些幼儿“争”区域。但是,往往这些幼儿不能在活动中自我完善,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而不懂展现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教师没有给予他们时间安排的规则意识,一周内五天不分配区域范围,会让他们的“兴趣“起反作用,养成一种盲目的学习习惯。
无规则意识干扰了幼儿的正常活动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别人的行为,或者是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它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如:中班幼儿在活动已经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的环境的好处,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在执行时,由于受活动方式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困难。如每个区都有五六个小朋友一起操作;有些区中内容需幼儿集体合作;又如语言区都是需要幼儿讲述或表演的内容,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分配各自的任务,自己在一边各自表演各自的。他们不懂游戏规则,比如表演类、买卖类的活动必须合作才能进行,但他们不懂也不会去遵守这些规则,因此让教室内总出现闹哄哄的气氛。
无规则意识阻碍了幼儿的持续发展
区域活动提供了幼儿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但同时也干涉了他们持续的发展,往往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就此中断。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和设计是对幼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各项智能的延伸,是对幼儿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所进行的反应预设,充分提供了幼儿探索学习的机会,并从中让幼儿灵活运用。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幼儿有很强的规则意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班的幼儿对于科学区的兴趣很大,根据中班段幼儿强烈的求知欲一点,设计了《奇妙的物体》这一主题活动,并在区域中投放了磁铁、蛋、陀螺三类材料,在各类材料中又进行归类放。比如:磁铁专设一个大托盘(标上数字1),并在大托盘上放置各个小塑料碗,里面分别放木屑、铁钉、铁片、纸片、螺丝钉等,让他们自己操作发现“什么物体能被磁铁吸住?”之后,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又摆放一个大托盘(标上数字2),放置剪刀、硬卡纸、磁铁、小老鼠,让幼儿自己制作“小老鼠上灯台”的玩具(当然,这是对主题课的延伸)。但是幼儿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还没有操作完磁铁,就想去玩陀螺或者蛋;有的基于空间的动态性,玩了科学区的蛋,看到其他幼儿在画画,自己便又去美工区画蛋。这虽然让幼儿充分利用了区域自由空间的优势,但同时也让幼儿失去了学习的动态流程,没有了连贯性,教师只能简单地观察到一个片段,而不能看到它的完成、延伸和它在同伴中引起的反应。不能看出他的水平和掌握情况,从而也不能对他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学习和评价都只是处于了一种表面的现象。这种没有规则的操作只能是玩的代名词。 任何事物的自主、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在一定范围、一定规则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才有利于幼儿自身真正得到完善和发展。所谓“无设计则无规矩,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二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针对上述现象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
活动前明确规则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觉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幼儿心中有数。因此,在活动前要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坚持一贯的要求。例如:活动前要进行插牌选区;活动时要保持安静,操作时不随便走动,请求帮助要说悄悄话,不能影响别人。活动中要爱护操作材料,轻拿轻放;听到结束信号应马上停止操作,收拾整理材料等等。为了较好地帮助幼儿将这些要求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每一次活动前,教师都应根据上一次活动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要求,强调需注意的问题。如:在上一次活动中发现幼儿在材料收放中存在问题(幼儿动作慢,听到结束信号不及时放下手中材料,材料放得不整齐等),那这一次活动前教师就应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这样提醒幼儿:今天我们活动结束时还要比一比哪个区的小朋友收放材料又快又整齐。让幼儿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并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幼儿在活动中喜欢边操作边讲话,为了较好地控制音量,可以提出容易实施的要求。如:讲话只讲悄悄话。如果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或老师听到;有事要请求帮助,不能大声叫喊,可以举手表示,等到老师过来再轻轻地跟老师说话。有了这些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N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