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康德论人性》,欢迎阅读!
![康德,人性](/static/wddqxz/img/rand/big_75.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康德论人性
作者:侯道娟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 要:康德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在其思想中对于人性思想的阐述也是非常深刻的,而具体对于人性的阐述,一方面人性中既包含着善的禀赋,另一方面也包含着恶的倾向。人性在整体上就是一个善恶并存的统一体。抛离了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的理解,给予人性以新的价值。
关键词:康德;人性;善;恶
康德在其著作《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里,对人性做了一个全面的阐述。而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宗教学思想的把握来写作的。人性论的主要思想在康德看来,人既具有向善的禀赋,又具有趋恶的倾向,人实际上既包含着善的因素,也包含着恶的因素。 1.人性善的禀赋
康德在基于历史上对于人性要么善、要么恶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认为道德上或是善的,或是恶的,不存在既善又恶的道德上的事情,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则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什么是善的和什么是恶的。而人的本性中必然存在着一种向善的原初禀赋思想,这是由人类的共同属性决定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人天生就是善的,因为善还需与实践的行为相关,采纳普遍的道德法则才能为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动物性禀赋、人性的禀赋和人格性的禀赋。
康德所讲的人的动物性禀赋,就是指人纯然作为动物而具有的自然性属性,简单的说来,就是人完全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而没有理性,也不要求理性,具有自爱、自我保护的名目。表现在首先是保全自我。就是人作为一个动物的物性存在,要保存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包括衣食住行都要很好地处理,使自己处于一种主要身体上的完善性,以更好地作为人心灵上的载体。其次是性本能。人在保全自我的条件下,除了满足生理的需要外,还必须繁衍后代,形成一个族类,更好地保全自我和让人类延续下去。再次是社会本能。即人必须和他人共同生活的属性。人的本性的禀赋是相对于人的动物性而言被赋予了一定理性的性质,即人也是自然的,但具有一定的理性要求,体现为一种自爱的名目。人格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的也是本质性的属性,在康德看来,“人格性禀赋就是一种易于接受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把道德法则当做任性的自身充分的动机的素质”[1].即人本性中的人格性禀赋具有接受道德法则的敬重并把道德法则当作自身的动机来加以追求。 2.人性惡的倾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康德认为除了人性具有向善的禀赋外,在人的本性中还具有趋恶的倾向,何谓倾向,在康德看来,“倾向(propensio)被理解为一种偏好(经常性的欲望concupiscentia)的可能性的主观根据”[2]即倾向并不是一种禀赋,而是一种具有可能性偏好的主观根据。这种主观性的根据存在于人的身上,也可以说是人与生具有的,如果它符合一定的道德法则就是善的,如果它不符合一定的道德法则或不出于一种道德法则,就是恶的。这种恶是自由任性的一个规定,是任性的准则对于道德法则的背离性,由于人也是感性的存在者,这种倾向理所当然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而成为一种趋恶的自然属性。
体现在人自身本性的脆弱性,在主观的思维里,却对于善的法则的遵从体现出一种软弱性,因为遵从善的法则需要他们违背一些主观的偏好;人心灵的不纯正性,康德认为,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者,本身是不够神圣的,当人们在实践中依照自己的准则行事时,把自己的准则看做出于道德的法则,这当然是纯正的,但人们往往在做一件事时,并非完全使自己的准则与道德法则一致,而是包含着许多做事的动机。并不是仅把法则当作自身充分的动机,很多的情况下只是合乎义务或者是合乎法则而行动。例如许多人在看到一个受伤的人的时候,很多的人并不是为了救人而救人,出于道德法则而行动,而是为了被人说成是同情心和怜悯心的缺乏而做出了,只是合乎义务的行动而言。这就是人心的不纯正性。人心的恶劣性,人心的恶劣也就是人心的败坏,是人的任性对准则的一种否定性倾向。这主要是由于人还不够理性,常常把一些非道德的动机置于道德法则之上,将道德法则的动机与其他的动机颠倒过来,甚至有一个是故意为恶的倾向。虽然有时把道德的动机倒置,并没有触犯法律的基础性,但在人心里却是在道德的意念里败坏了。例如在现实的生活中,在面对一些无辜的人时,有些人往往不采取同情之心,而是将其内心的道德法则进行一个倒置,凭自己的任性对无辜的人进行加害,但无论加害的程度如何,在人心里已经将道德法则颠倒。 3.人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
人自身既具有善的禀赋,也具有恶的倾向,善的禀赋表现在动物性禀赋、人的本性禀赋及人的人格性禀赋,动物性禀赋表现在人处于一种依靠动物的本能就能生活的状态,具有天真无邪的性质;人的本性禀赋表现在人在感性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理性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获得善的价值;人格性禀赋表现在人完全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而产生的两富豪素质。恶的倾向表现在人本性的脆弱、人心灵的不纯正及人心的恶劣性。人本性的脆弱表现在人们由于惰性而不愿把道德法则当作自己的道德动机;人心灵的不纯正性表现在人们往往是合乎义务而行动,并非出于义务而行动;人心的恶劣性表现在人们有意地将道德法则进行颠倒,做出违背人性、道德和常理的事情。人既然具有动物性和感性,也具有神性和理性,就人性的整体而言,人性就既具有善性,也具有恶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
综合康德的人性论思想,人作为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既具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即动物性禀赋、人的本性禀赋及人的人格性禀赋,也具有趋恶的倾向,即人本性的脆弱、人心灵的不纯正及人心的恶劣性。人的根本恶表现在人由于自然本性和自由任性的存在,具有将道德法则颠倒的共同属性,并非像基督教的圣经所说的恶的原罪说。在恶的起源上,康德分别从时间和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诉说,认为时间上的起源,像基督教所说的,人类始祖的原罪说,缺乏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定的根源性和可行性,最后导致恶的根据来自于上帝自身的矛盾情境而无从把握。“恶只能从理性上寻找它的起源”[3]。即只能是人将道德法则的颠倒所致。而人性有没有趋恶向善的属性呢?康德提出了人如何趋恶向善的观点,一个是运用宗教的神恩的帮助,一个是依靠德性原则的帮助,神恩只是一种外在的援助,无法真正解决人趋恶向善的问题;而从人自身的角度,即德性的角度,人才能够真正地趋恶向善。人性究竟何为,这是对于康德人性论的一个比较终极性的话题,在康德看来,人性是兽性与神性、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体,在伦理学的视野就是善恶的统一体。这就从人自身的角度克服了康德以前关于人性或善、或恶的矛盾假说,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性的基本属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2]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13. [3] 李秋林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
作者简介:侯道娟(1977—),女,河南信阳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职业道德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J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