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满江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满江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重点) 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了不起的女性呢?花木兰、武则天、李清照……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秋瑾,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满江红·小住京华》,看她为何会“青衫湿”。 二、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感知内容 (一)识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福建云霄,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第一个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英雄,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二)看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读诗词 (四)解诗词
1.翻译诗词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理解诗词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
征途的思想状况。 四、体会情感
1.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 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苦闷忧愁: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五、课堂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六、作业布置
1.比较本词与《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异同。
2.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对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满江红
“青衫湿”
喜悦激动 用典 苦闷忧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C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