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回乡偶书古诗吟诵教学1》,欢迎阅读!

《回乡偶书》古诗诵吟教学
一、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单元日积月累。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此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得却是久客伤老之情。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鬓、衰、”2个生字,理解“偶”字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3. 通过图文对照,大致理解古诗内容,相信诗中描写的情景,吟诵中感悟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吟诵数字平台。
生准备好提前预习的有关思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1.提问激趣,导入新课。
(1)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有思念的人或事吗?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三十七岁中进士,从此便离开了家乡。这一去便是五十多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答:贺知章!
师:同学们答得正确,贺知章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回乡时他已经年逾八十岁了。他怀揣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偶然间写下了这首古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2)师相机出示贺知章简介,生默读。 (2)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标题,生齐声朗读,并理解题目大意。
(2)出示课件,生想象画面,自由诵读古诗。要求读通字意,并画出朗读节奏(师范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来回巡视,指点学生,并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
(3)点击语文吟诵平台,出示读法,请生根据平台上的提示练习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 | _ _ | | _ _ _ _ | | _ _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_ _ _ | | _ _ | | | _ _ | _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反复读古诗,就是为了理解古诗做准备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请生翻译大概意思,教师相机解读全诗。 3.精读课文,体悟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1)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出示一二句)
看到了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到离家那么久,家乡的风景让人熟悉又陌生,我日夜思念的那些亲人是否还在人世...... (2)师解读一二句。
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3)再读诗歌,找一找:从儿童视角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三四句) 生:看到了一位白发稀疏,弯腰驼背的老爷爷。
生:想到了这位陌生的爷爷是哪里来的呢?来干什么? (4)师解读三四句。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儿童这淡淡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4.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想象画面,吟诵古诗。 (2)请生畅谈自己所感所获。
(3)师归纳全诗,加深孩子们对诗人那种老迈衰颓的无奈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偶书:偶然写下的诗。
(唐)贺知章
| | _ _ | | _ _ _ _ | | _ _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_ _ _ | | _ _ | | | _ _ | _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背诵本诗,并翻译默写本诗。 (2)结合作者生平,领悟作者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C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