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文化下的听众流失》,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文化下的听众流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56个民族和不同文化结构的国家,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多方面的,所以中国的传统音乐拥有雄厚的基础。19世纪中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音乐也由此进入了人们的音乐世界,使得只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的人们不适应,但同时也被西方音乐吸引,而西方音乐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逐渐摆脱了在西方强势文化的阴影,从一味的接受西方音乐到开始利用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重新燃起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将要复兴之际,中国的音乐人都呼吁要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并使之更加繁荣。国家在对待民族音乐特别是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1954年成立音乐研究所、1960年成立中央民族乐团、1964年成立了以培养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专门人才为己任的中国音乐学院,还成立了立志于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与发展的不同专业团体。
从音乐的出现到创作音乐这个历史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样的漫长久远。在中国5000年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一些音乐精华得到了传承,而另一些音乐精华无法得到传承,但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积淀下来,成为经典作品。
听众是在众多的音乐选择中忽略了传统音乐,还是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文化下的发展和传承有不当之处致使听众的远离?
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听众流失的原因时,不能只把走进音乐厅的听众作为研究对象,那些没有走进音乐厅但内心渴望传统音乐滋养的人们也是我们研究的潜在对象,要以大众对音乐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对音乐不同的价值取向为起点来进行研究。众所周知,音乐是大众的音乐,音乐得以传承是因为音乐传播的动力是大众的审美实践及产生的共鸣。中国传统音乐听众的流失,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面变得狭窄,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有些人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一些稀有的民族乐器或是民族曲调将会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所以,传统音乐听众的流失问题,必须用开阔而准确的视角来看待研究。 一、现代听众音乐欣赏心理的特征
总的来说,现代音乐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视听选择导致了传统音乐市场的萎靡,使得传统音乐听众的流失。流行、摇滚、交响乐、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充斥了整个音乐市场,然而在这样的市场表象下,听众音乐欣赏心理的变化就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审美习性也都不同。但在形成现代听众音乐欣赏心理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民族性的传承。
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大众生活化专家化大众普及化。而民族的大众心理特征的变化,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性是多变的,传承性则是稳步发展的。
对于现代听众来说,基本的审美需求是由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礼乐文化和人生哲学构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随着卡拉ok、mtv、ktv等自娱自乐的音乐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音乐的表达能力、评判能力、创造能力、阐释能力等开始存有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传统音乐对现代听众音乐欣赏的心理而言,它既是一种能赏心悦目的艺术载体,更是一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们自身的审美和人文精神与传统音乐产生共鸣的载体。 另一方面是面对多元化、多极走向的时代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的国家,就音乐而言,先要对音乐本体的结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则就其中某种音乐类型生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包括民族性、文化涵化、生态环境等诸方面来研究。现代听众身上所具有的新经济条件与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时代性,是现代听众区别于以往大众心理的最基本的特征。现在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的人群,可以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频繁地交流,是因为现在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的方便快捷
和发达的资讯等,使得不同文明之间可进行交融,也形成了现代经济结构、思想意识和音乐文化审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了音乐制造者与音乐创作本身的多元化。 二、现代听众的流失原因
听众欣赏传统音乐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为了怀旧,是为了在一种熟悉的节奏和音乐风格中,找到属于一个自身能够产生共鸣勾起自己关于时代的记忆和一种文化归属感,这是由大众欣赏心理的民族性决定的。
所谓传统文化不仅是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始于过去融入于现在直到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在音乐迅速传播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音乐都应该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保持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不管是民歌、民族器乐曲,还是其他的传统音乐形式都应如是。可是现在社会的现状是一首好的传统音乐曲目被发现后,不经传送(或唱),就被各路媒体得到并马上进行炒作,他们的炒作免不了会带来某些商业目的和利益,之后会为了达到商业目的不惜将一首完好的传统音乐曲目任意的删改,到最后就只剩下面目全非的精品了。
另外,现在盛行及流行的民歌新唱及新民乐的现象,它们的盛行及流行在某种意义上归功于媒体的炒作,使得这种新的音乐形式得到快速的传播和人们的认可。同时流行音乐港台音乐欧美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快速流行对传统音乐的听众群体也有着很大的冲击,使真正欣赏传统音乐艺术的人们选择越来越多。
为什么像《赛马》这种民族器乐曲至今仍能让人念念不忘它的旋律,可以轻易的哼唱出来,因为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们心中的热情,那遒劲的旋律,在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都留下过相似的记忆。但是回首最近几年所发表的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曲,能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真实反映的,对现代人们内心的幸福与喜乐进行阐释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更多的作品,无论是创作的亦或是改编的,大都继承了传统音乐中的古典式审美,这也是为什么听众选择其他的音乐方式而对传统音乐进行漠视的原因,更多的音乐听众会把寻求心理共鸣与慰藉的目光投向其他更能贴近自身心理的音乐,例如摇滚、欧美歌曲、流行歌曲等。
三、让传统音乐介入到现代生活
传统音乐要增加时代感就应该有新的文化背景注入,如果没有,那么再好的传统音乐都只是对过去的模仿与继承。传统音乐不是让人们只欣赏它所独有的精湛的技巧、优美的旋律,真正的传统音乐应当是在现代社会形态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把大众音乐欣赏心理的民族性审美与人们从心态上所寻求的文化归属感相结合,同时包含有现代人们关于人生的思考的作品。对广泛的听众而言,传统音乐是一种缘于沟通而产生的理解,缘于理解而产生的共鸣。既满足听众音乐欣赏心理和情感互动的审美愉悦,又对听众的音乐审美心理产生影响,并引导激发听众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
时至今日,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是时尚与强势文化,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是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游离。政府、国民音乐教育应加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有利使用各种有效的办法及途径发展与传承中国的传统音乐。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发生变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传统音乐与文化市场产业化之间的反差,影响了它的生存状态。各种调查显示,散落在各地的歌种、曲种、乐种、剧种已经越来越少,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传统的音乐形式很有可能随着老艺人的消失而消失,社会的发展无情地扬弃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我们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应当体现于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在音乐创作的题材上,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们的内心情感需要。音乐题材可以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可以是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差距的。与音乐题材的变 化相适应,传统音乐还应该在旋律、和声、风格和结构等方面加强现代感,更加贴近听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学会在借用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使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6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