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制度的本质》,欢迎阅读!

制度的本质
首先,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 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 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只有通 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 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 的标尺。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 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是执行力 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 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 了制度。“制度”。是在通过其执行力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时候才成 为制度的,使其从纸面、文字或是人们的语言中升腾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中人 们身边不停发生作用的无形锁链,约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尺度。无论是正 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须有其执行力,只不过差别在于正式制度的执行力由 国家、法庭、军队等来保障,而非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则是由社会舆论、意识形 态等来保障的。在笔者看来,认清制度所具有的执行力是剖析制度本质的首要 条件。
其次,制度是交易协调保障机制。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制度是一个随 着集体、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概念,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系统的 形成是看不见手式的,又是设计式的 ; 新制度经济学就制度起源有契约论说和博 弈均衡说,但无论如何制度都是社会的产物。在鲁宾逊的生活中,他的一切行 为都只受自己意愿的支配,不需要也没有执行力来保障任何约束和规范他行为 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鲁宾逊式的生产活动在现 实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 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 只有在这 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 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日益增多, 在此我们把人们之间的一切交互行为都看作是交易的范畴,
即人们之间的交易 日益频繁。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细化,交易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 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且生活在一种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 在交易的过程中隐瞒、欺诈、偷懒及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开始出现,另外在 复杂交易中各行为主体的意愿发生抵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利益 冲突和磨擦致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这时就要求有一种协调机制来促进交易的 实现。最初可能是具有威望的人做出协调或判决,或人们就具体问题达成共 识,或以成文的方式规定下来,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依据前例或既定的原 则、方式来处理。这样,渐渐地一系列协调机制便产生了,并以一定形式的执 行力来约束各交易主体,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交易各方 利益,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而这正是契约论说所描述的制度自然形成的过 程,以及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易的协 调保障机制。
最后,制度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从交易过程来 看,人们彼此间若想要合作,首先就需要弄清楚他们各自都有什么资源,也就 是进行产权的界定。“广义地讲,产权就是受制度保护的利益。”是对资源排 他地占有和使用。产权的界定,是交易发生的前提和保障,既包括权利的授 予,也包括责任的限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成本与收益,是一种行为主体之间 相互博弈或竞争的结果。然而产权界定本身也需要花费成本,因此这个博弈结 果需要以某种具有约束力的方式即契约或制度确定下来,以保障之后的交易能 够按着前期博弈结果进行。由此可见,契约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那就是 在交易中起到权利分配和义务分摊的指导作用,而事实上契约本身也是制度中 比较特殊的一种,只是相对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短期的,一般只针对单次的交易 而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多是长期的,调节范围一般是较广的,对于同类的或相似 的交易都是适用的,所以产权界定后一般会以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即产权制 度。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合作或交换,就可以看作是产权的交 易。交易的发生,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成本与收益,这二者是人们做出经济决策 的基础,那么制度协调交易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指导交易行为主体之 间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的过程,而这里所说的成本,也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 的所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t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