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与症候分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与症候分析
作者:朱哲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2012年第04期
【摘要】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先声期、自发期、发期展、探索期四个阶段,呈现出生态理念模糊、人与自然的距离被拉大、缺乏艺术表现力、生态思想的边缘化和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等症候,应关注和推动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学;发展;症候;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文学在我国逐渐兴起。生态文学在揭示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了解生态文学的发展趋势,明确生态文学的症候所在,对于促进生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一、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是生态文学的“先声期”。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通常以小说为载体,表现人与自然之间自征、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批判了在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物欲膨胀、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社会现象,成为生态文学的先声。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生态文学的“自发期”。这一期间,生态文学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生态文学的创作规模也很小,文学载体以报告文学为主,小说、诗歌和戏剧为辅。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还停留在自发阶段,代表作有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岳丘非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展现了作家对生态危机的担忧以及期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望。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是生态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期间,作家们还不具备生态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生态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也很小。然而,随着西方生态文学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对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作家对生态学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尝试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态思想。这一阶段的生态文学创作,以小说和散文为主,生态诗歌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温亚军的《驮水的日子》、杜光辉的《哦,我的可可西里》等。
第四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直至今天,都属于我国生态文学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生态文学的影响力有显著提高,被社会主流媒体和广大群众所熟悉和认可。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理论逐步走上了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作家对生态文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树立了生态主体意识,更有一批专门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出现。这一阶段的生态诗歌、小说、散文等都有长足发展,呈现百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代表作有华海的诗作《悬崖上的红灯》、《月影》;陈应松的小说《豹子最后的舞蹈》;苇岸的散文《太阳升起以后》;哲夫的报告文学《黄河生态报告》等。 二、中国生态文学的症候 1、生态理念模糊
一些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本身对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认识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这导致他们在生态写作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厚度,使生态文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作家生态理念的模糊,导致作品中的人物缺乏生命力和辨识度,人物塑造流于程式化和脸谱化。同时,生态理念的模糊使作品中对生态思想的表现也比较死板和生硬,缺乏艺术的感染力和合理性。一些作家为了突出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将自然与人类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使作品情节突兀、牵强,缺乏情感性和合理性。例如,在陈应松的某些作品中,就将城市和农村、城里人和农村人、甚至城市狗和乡野狗对立起来,将城市比喻成充满罪恶、欺诈、冷漠的人间地狱,只有农村才是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这种完全脱离现实的情节描述,使作品中生态思想的表达变得苍白无力。 2、人与自然的距离被拉大
在生态写作中,大自然应该既是写作主体,又是欣赏对象。然而,在我国很多生态作品中,完全将人与自然孤立起来,仅仅将自然作为欣赏对象,赞赏自然为人类创造的经济价值。这不利于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和亲近自然,也不利于人们真正的融入自然,与自然建立情感连接。只有将人与自然融合起来,才能培养人类对自然的真情实感,使人类思想得到解放和升华。比如,在张炜的《融入野地》中,他将自己幻化成“树”,以树的角度去体会、去感受,与树心灵相同,获得自然的感悟。 3、缺乏艺术表现力
在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将自身对自然的观察、记录和思考过程原原本本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使作品缺乏审美的感染力,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事实上,在生态文学作品,尤其是生态小说的创作上,还是需要借助“虚构”的部分,来衬托“写实”的部分,实现实与虚的有机结合,达到突显作品主题、展现作者思想、增强作品观赏性的目的。例如,贾平凹生态小说《怀念狼》,就是这方面的翘楚之作,值得其他作家学习和借鉴。 4、生态思想的边缘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文学作品创作也逐步呈现思想多元化和主旨多向度的趋势。一些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担忧、对人类前景的迷惘和对人类思想的救赎,在多重语境下,生态思想只是众多主题中的一个分支,它无法涵盖整个作品。因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用生态批评的方法来审视这种多主题、多角度的生态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一定要重视其他主题与生态主题间的关联。 5、生态批评理论研究不足
近些年来,生态批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对于系统理论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和透彻,生态批评还是拘泥于文学史经典文本的生态阐释上,并且阐释的视野比较有局限性,缺乏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深度和广阔视角。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学是人类了解自我、观察社会、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也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关注生态文学症候、推动生态文学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 刘文良,张永红.生态文学: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催化剂”[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2] 史元明.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J].东方论坛,2008(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t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