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欢迎阅读!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杨松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左派”。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认为形式与内容要辩证统一、文学艺术是一种商品(艺术生产理论)。这本书从几个部分阐述了他的文学理论观点。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文学和历史,第二部分是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部分是作家和他们的使命,第四部分是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第一章 文学和历史
在第一部分,特里.伊格尔顿阐述了普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认为文学是无意义的,相反除了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的本质无情地揭露以外,他们也对文学做了深入的探究。马克思本身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的创作。比如创作过抒情诗,写过戏剧和喜剧小说,筹划办一本戏剧批评期刊, 而且还研究过欧洲的美学。
马克思对文学的研究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所谓的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 不仅仅关注文学在特殊的社会中,其生产方式,流通,交换,出版,作家和读者的社会构成,文学水平,社会品味等方面的内容;还审视了文本中与阶级社会有关的文学成分,从而提炼出社会历史学家感兴趣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并不仅仅是社会学的批评,它不仅关注小说如何被出版的,作品中是否提到了工人阶级;它的目的是要全面的解释文学作品,关注文学的形式,风格,意义。
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概念。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的意识形态,反之则不成立。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物质生产的方式决定的。 封建社会的地主和雇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一系列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宗教、伦理、美学等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ideology ”. 它赋予了统治阶级的合法权利,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便是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这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批评机械地从文本转移到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分析。文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基础。
在文学和上层建筑这一章节。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最终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这并不是说经济是唯一的因素。 经济状况是基础, 而各种各样的上层建筑的成分,如阶级斗争的形式,成功革命后获胜的阶级建立的宪法, 法律形式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都会影响历史斗争。
恩格斯否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直接存在机械的对应,而上层建筑却影响经济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否认艺术改变历史进程,却承认艺术是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成分, 并认为历史和艺术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有些艺术形式却只能在不发达的社会中产生。
作者用希腊发达的艺术文明作为其佐证。希腊文明产生于不发达的社会之中。理解的难点不是希腊艺术和社会形式的联系,而是为什么这种艺术至今仍然能给我们带来愉悦,这种文明至今仍被看做典范而无从被高度发达的社会文艺超越。马克思给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答案:我们对希腊文明的热爱,只是如人对童年流逝时光的一种怀旧,是一种和物质无关的感伤主义。
在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作给出了他们的观点。 恩格斯认为艺术远比
政治和经济理论要复杂,不透明的多,它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并不是一整套的学说, 他指明了人在阶级社会中生活的方式,价值观,他们在社会功能中的意识和形象,从而阻碍他们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真正的社会知识。比如《荒原》便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作品,他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被剥夺了认识社会的方式的一种经历。
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其时代意识形态的表达。是错误意识的囚犯,不是对真相的认识。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反意识形态的,它总是超越时代意识形态的限制,让我们洞察到现实的真相。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斯 阿尔塞都认为艺术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它与艺术形态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用一种虚构的方式经历现实的世界,艺术不是被动的反应经验,它在意识形态之内,又试图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
科学和艺术的区别不是因为他们处理不同的对象,而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对象。科学给我们提供观念性的东西,而艺术给我们提供了经验。艺术可以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
第二章 形式和内容
马克思和黑格尔在美学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形式要和内容统一。 如果形式没有内容,那它就没有价值。 内容只有在获得了其形式之后,才能得到感性的表现,才能有艺术内容;形式只是为艺术内容服务,是艺术内容本质的表现。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才是完美的艺术形式美。
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不重视艺术的形式美,相反,马克思承认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认为作家应该重视艺术形式美。马克思甚至不能容忍艺术作品的粗制滥造, 认为那些没有美感的作品是“粗俗作品”。
马克思反对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这是从革命的角度考虑的。 因为他认为文艺应该是认识生活,改造生活的;应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 形式主义脱了了生活和时代的发展。如果为了形式美而脱离客观世界,那是不能接受的。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辨证的。形式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变化。如现实主义转化成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为什么说文学形式是意识形态的呢? 利昂 托洛茨基在他的著作《文学和革命》中指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由一个事实确定的,那就是新的形式在内部需求的压力下被发现,接受,演变,是一种集体的心理需求,有其社会根源。文学形式的变化源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它体现了用新的方式认识社会现实以及艺术家和读者的新型关系。
而我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纯粹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东西应该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我们认为它有意义的话。艺术的功能之一是改变重塑人的思想和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有独到的认识和间接。如果只有纯粹的形式美,并不能打动读者,不能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印迹。 如辞藻华丽的汉赋,如今能有多少被我们记住呢。而那些语言朴实而思想意义丰富的作品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库中的瑰宝。
第三章 作家和他们对艺术的贡献
艺术和无产阶级这一部分,我们不得不简单地回顾发生在苏联的事情。在斯大林时期要求文艺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应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后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清肃一切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文化,从而创造出完全纯洁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布尔什维克把这种行为成为“摧毁过去的艺术,烧掉拉斐尔。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一连串的文化禁令和盲目的乐观主义,一成不变的情节,致使文学走到了低谷。著名剧作家梅耶荷德因为公开宣称“这种可怜的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l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