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若干对策

2023-03-22 19:3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若干对策》,欢迎阅读!
警民,对策,构建,探讨,若干
探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若干对策

作者:李燕宇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1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对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公安机关深入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公安部党委在2008年底提出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三大任务,其中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位列首位,它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公安工作“三大建设”任务的根本保证。换句话说,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永恒的主题。

当前,我们的人民警察同人民群众总体上表现为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关系,警民关系同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一样,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主流是和谐融洽的。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警民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地方、有的时候甚至出现民警与群众的冲突,导致执法环境恶化,袭警事件频发。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这几起事件充分说明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十分紧迫和重要。为此,笔者试图从分析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来探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



警民关系不和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宗旨意识不牢靠

少数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牢靠,公仆意识淡薄,没有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理念,特权思想和“冷、硬、横、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实践中,少数民警对待群众“吃、拿、卡、要”,欺软怕硬,看到对方有势力就不敢管,看到对方没背景就滥用职权。有的民警处处以“管人者”自居,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树立群众对立面。

2.执法行为不规范

在执法活动中,有的民警滥施罚没,滥用强制措施;有的办案方法简单粗暴,刑讯逼供;有的急功近利,不作为、乱作为,群众求助无门,敢怒不敢言;还有的在执法办案时重大要案件轻一般案件,重刑事案件轻行政案件,这些现象都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降低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3.业务素质不过硬

少数民警由于办案能力不强,业务素质不过硬,导致好事办不好,易事办烦琐。在执法中不敢管、不会管,面对违法当事人“说不过、讲不清”,执法艺术不高,服务和解释工作不到位,易造成当事人的误解与反感。特别是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不能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执法对象的感受,不善于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诉求,造成警民关系紧张。

4.警务活动不专业

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矛盾不断增多,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就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一味强调公安权威,常


常运用行政命令使公安机关承担许多原本不应该承担的职责。如计划生育、房屋拆迁、环境卫生、取缔无证摊贩、制止群众上访等,这些由政府其他部门负责的工作,却安排公安机关越俎代疱,不仅造成了公安机关管理越位,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而且使公安民警成了社会矛盾的直接承接者。

5.舆论导向不正确

有些非主流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读者和网民,热衷于报道和炒作涉警的负面新闻,有的甚至捕风捉影,脱离事实,无端造成人民警察的形象危机。在这些负面舆论的影响和诱导下,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忽视了绝大多数民警任劳任怨、为社会安宁流血牺牲的现实,而对一些公安负面新闻报道津津乐道,公安机关整体形象受到了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核心内容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一方面,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实现警民和谐相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只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事情暴露出警民关系紧张、不和谐,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也不容忽视的。为此,必须探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之对策。

(一)打牢宗旨服务意识,抓住和谐本源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的最大力量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人民群众。”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同志也指出:“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人民警察就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是警民关系和谐之源。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宗旨服务意识,警民关系就会冷漠、紧张甚至发生冲突,如贵州瓮安事件;什么时候坚持了宗旨服务意识,警民关系就会和睦、协调和信任。如在新疆 “7·5”暴乱中,我们的公安民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第一位,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果断出击,用自己的大无畏行动向世人展示着人民忠诚卫士的本色,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他们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与拥护。一幕幕警为民、民爱警的和谐感人场面出现在乌鲁木齐市的大街小巷:新疆的企事业单位将慰问物资和慰问金送到公安机关,某宾馆为执勤民警送去精心准备的饭菜,乌鲁木齐市民自发组织用手推车将矿泉水、馒头和西瓜等送到民警执勤点。警民关系如同鱼水,警察与群众鱼水相依,休戚与共;警民关系如同舟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民关系又如同 “主仆”,群众是主人,人民警察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只要我们的民警有为民之心、爱民之情,真正从内心把人民群众当做亲人,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第一位,和谐的警民关系何愁不立?

()提升公安业务意识,履行和谐职责


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与满意,主要来自违法犯罪行为是否得到强有力的遏制与打击,群众的安全感是衡量警民关系和谐的一条根本标准。所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要求人民警察大力提升公安业务意识,增强警务技能,充分履行和谐职责。

1.提高民警执法规范化能力

在实际警务活动中,民警素质问题,执法不规范,引发警民关系紧张。特别在当前经济机导致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既要快侦快破严重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要案件,也要高度重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小案,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依赖性和信任度。要学会人性化执法,宽严相济,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区分不同执法环境,既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又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考虑大局,考虑当事人诉求,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讲究方式方法,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慎用警力和警械,把握有度,坚决把“慎用警力”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公安执法实践中,该用警时坚决用警,不该用警时决不越权使用,尤其是在非警务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分寸,慎用警力。侦查办案是民警的必备技能,要牢牢把握“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引导民警苦练基本功,切实提高民警的履职本领。?

2.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素质基础,要把会做群众工作作为民警的必备要求,按照“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标准,切实提高民警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本领,真正做到“敲得开群众门、说得上群众话、交得上群众心、办得成群众事”。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加速推进城乡警务室建设,让更多的民警扎根社区村屯,做到警力下沉,沉到社区,警务前移,移到窗口,贴近群众实际,倾听群众呼声。要开展“万警进万家”、民警换位体察活动,使民警切身感受群众的辛苦和生活中的困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建立起警爱民、民拥警的鱼水之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信访工作把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作为改进群众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上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安部党委提出的“大走访”和“大接访”两大举措极大地密切了人民警察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三)增强舆论宣传意识,营造和谐氛围

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善警民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连接的纽带。增强舆论宣传意识,营造和谐氛围,对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和谐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经济”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曝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引导群众拥政爱警。

(责任编辑:李晓群)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kM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