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怎么办

2023-01-04 22:0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怎么办》,欢迎阅读!
举手,上课,回答,怎么办,老师
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怎么办

孩子在班上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自然表面现象。而对这个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和区别对待,决不能一概而论认定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或孩子有了问题。

通过这种循环互动检验形式,可以验证老师是否把新知识点(问题)讲明白?学生是否听懂与掌握?学生掌握的深度、广度如何?究竟有多少学生全懂了、不全懂及全不懂?如果学生不踊跃举手回答,老师便无法了解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就不知问题的凝结在何处?是老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没听好?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则无法具体改进授课方式、方法、难易、深浅等。重新讲授新(旧)知识点都不妥。若多数学生不懂旧的知识点,再讲新知识点就无显著效果(少数懂者受益),也不可取;若多数学生懂旧的知识点,仍讲旧知识也无显著效果(少数不懂者受益),也不合适。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教学现象,老师、家长与学生都必须要注意纠正,否则是浪费教学资源。

现象形成的原因

形成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的原因是多因素造成的。

下面是有关专家过去在50个学生为一个班(某校初二某班)的常规教学实验案例中,粗略统计的实验数据(事后同一班多次类似

实验,所得数据的百分比基本一样;但小学低、中年级组的学生实验情况与初中生截然不同,不论懂或不懂,举手者十分踊跃,这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层次不同,情感表现不同等):

1 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懂;而不举手回答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32% 其中 a、不想回答的有7人,占此类人数的43.7%

b、不好意思回答的有4人,占此类人数的25%

c、教师不常让他(她)回答的有3人,占此类人数的18.8% d其它原因的不回答的有2人,占此类人数的12.5%

2 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不全懂;不举手回答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28% 其中 a、不敢回答的有5人,占此类人数的35.8%

b、不好意思回答的有6人,占此类人数的42.8% c、怕回答不好的有2人,占此类人数的14.3% d其它原因的有1人,占此类的人数7.1%

3 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全不懂;不举手回答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20% 其中 a、不敢回答的有3人,占此类人数的33.3%

b、无法回答的有4人,占此类人数的44.5% c其它原因的有2人,占此类人数的22.2%

附: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22% 其中 a、懂的有6人;

b、不全懂的有3人; c、全不懂的有2人。

区分问题类别的危害性

为使问题的明朗化,在此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暂不作分析、讨论与研究仅对不主动举手的现象作一个肤浅的类别危害性分析: 一、对于“懂”中的a者,经常这样的话,失去了锻炼自己组织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的机会,渐渐地会失去在公众面前讲话的胆

量,久而久之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务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二、对于“懂”中的b者,经常这样的话,说明了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自尊性太强,自信心太弱,害怕回答不好引起别人的

讥笑,损害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此类学生除了有上述一的危害性之外,久而久之还会失去一定的自信性,这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本人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不要酿成大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不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三、对于“懂”中的c者,由于老师的疏忽,没有引起一定的关注(老师凭以往的感觉,认为该生不错,而想让别的学生一个锻

炼的机会,没有经常应诺该生),而挫伤了该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是欠妥的教育现象。关于此现象,久而久之会对学生造成的一定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本人的重视。


四、对于“懂”中的d者,少数属于不敢主动举手者,多数人常带有偶然性、突发性,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个体上,一般来说危害

性不大。

五、对于“不全懂”中的a者,经常这样的话,不敢面对和正视实际问题,失去了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说明了该

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原因雷同于上述一。此类学生除了有上述一、二的危害性之外,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这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本人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不要酿成大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不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六、对于“不全懂”中的b者,经常这样的话,说明了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原因雷同于上述一、二、五。此类学生也有上述

一、二、五的危害性。这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本人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不要酿成大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不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七、对于“不全懂”中的c者,经常这样的话,说明了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原因雷同于上述一、二、五、六。此类学生仍有

上述一、二、五、六的危害性。这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本人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不要酿成大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不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八、对于“不全懂”中的d者,现象和原因雷同不于上述四。

九、对于“全不懂”中的a者,经常这样的话,要具体分析,问题根源出在何处,是智商问题,还是情商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再

具体解决。此类学生可能存在上述一、二、五、六中的一种或多种危害性。这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本人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不要酿成大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不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十、对于“全不懂”中的b者,经常这样的话,分析的方法与解决的措施及危害性与上述九雷同。这也务必要引起家长、老师及

本人的重视,及时加以纠正,不要酿成大碍。当然对于偶尔性的、短期性的此类现象并无大碍,家长、老师不必追究,学生本人不用自责。

十一、对于“全不懂”中的c者,常带有偶然性、突发性,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个体上,一般来说危害性不大。 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上述问题的危害性的解决办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能,也不可能有公式化、简单化的统一解决方法和形式。而要区别

对待,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事而宜。要对孩子的这一现象先作具体分析,确定类型,制定方案,反复实施,多给鼓励,肯定成果,再接再厉,至止成功。

上述的类别危害性的通性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一定的、深浅不一的困惑与障碍。 下面就上述类别危害性的分析,讨论一些常用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对于自尊性太强者,要引导、教育其认识自尊性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护卫自尊性?自尊性太强在成长过程中的利弊关系? 对于自尊性太弱者,要引导、教育其认识自尊性的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建立自尊性?自尊性太弱在成长过程中的利弊关系? 对于自信心太强者,要引导、教育其认识自信心的实质是什么?自信心建立的基础是什么?自信心太强在成长过程中的利弊关系? 对于自信心太弱者,要引导、教育其认识自信心的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建立自信心?自信心太弱在成长过程中的利弊关系? 对于由于老师的疏忽,没有引起一定的关注者,学生本人或通过家长以适当的方式告知老师,引起老师的注意,得以纠正。 对于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者,要引导、教育其认识勇气和毅力的实质是什么?勇气和毅力在成长过程中起什么样的重要作

用?

对于有自卑感者,要引导、教育其认识自己是有一定的明显能力和潜在能力,并不比别人差,肯定其的长处;自卑感在成长过程

中所带来的何种危害性?如何克服自卑感的产生和滋长?

总而言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总的方式及原则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疏导,相互沟通,学生自觉自愿、适时因事地纠

正。对于个别确实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务必要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或心理保健师进行必要的心理保健活动,方可得以解决其的心理障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gk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