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人生幸福的意义与价值

2023-01-01 01:1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对人生幸福的意义与价值》,欢迎阅读!
意义,价值,幸福,人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对人生幸福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朱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2

摘要: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涉及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众说纷纭。笔者通过阅读相关著作结合自己思考从构成幸福的三个要素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解读幸福。论述通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幸福品质,提高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最终健康成长,获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 关键词:教育;幸福;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2-0026-02

幸福是什么是人们千百年来不断追问、探索、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快乐是一种幸福,有人认为吃苦耐劳是一种幸福,有人认为物质上富有是一种幸福,有人认为精神上满足是一种幸福……由于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文化素养、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对幸福的见解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对幸福的认识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密切相连。托尔斯泰在《幸福论》一书中说:人生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存在的。每个人都在热切的追求着幸福,追求幸福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并非人人都得到了幸福。对幸福缺乏足够的认识,极有可能出现离幸福越来越远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从客观上把握幸福的内涵。 一、幸福内涵的解读

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很多研究都没有给一个明确的定义。虽然如此,笔者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持有共同的观点,即认为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是构成幸福的主要成分。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幸福标准等多方面的根本看法。西方历史上出现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等几种观点。东西方学者在解读幸福时都认同幸福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正如迈克·阿盖尔说:幸福是一种对人生的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反映,或经常和强烈的正面感情。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幸福品质包含及其丰富的内容,自信心、乐观精神、多样化追求、对挫折的良好心态、自我观察技能是最重要的。幸福能力则是人们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享受幸福的能力。三者紧密关联,其中幸福观起着导向作用,它将指导一个人应该养成怎样的幸福品质、培养什么样的幸福能力。在一定幸福观的指导下。以人的幸福品质为基础,人就会产生生活在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即幸福感。幸福感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感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虽然物质世界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外界绝不是幸福感的真正源泉。幸福是一种体验,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接纳程度。幸福感需要幸福品质的陪伴才能使人不断感受到幸福。 二、教育对人生幸福的意义 ()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即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在多元化的幸福观下,一定程度的宽容是必要的。因为幸福问题涉及个人的生活态度问题,一个人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去安排、选择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幸福领域是一个绝对放纵的领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认为能尽情享受是一种幸福。这种用享乐替代幸福的观点无疑是一种病态的幸福观。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明确幸福与享乐、道德、理想、需要的关系,是幸福人生所需要的。教育朝着学生生命潜能的方向努力,就能使学生更好的拥有幸福。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事业,使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关键在于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教育与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在一起,与学生发展联系起来。才能与学生的幸福联系起来。 ()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一种潜能。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地要为提升人的幸福服务。因此,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幸福追求水平上下功夫,不仅对个体有利,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社会背景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及由此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动荡,广大青少年学生也面临着诸多社会变化的心理适应、心理控制和心理调节等问题。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以及代际冲突、受西方文化冲击等原因,使得一些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还他们以幸福并发展其幸福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创造美好人生,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感知幸福表现在人对幸福的知觉与审视,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善和形成。感知能力是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原认知能力。现代生活中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钱权关系等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对真的幸福的感知,钝化了人的幸福感。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教育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把握过程,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唯有在使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方能使心与心敞开、融通。在满足认知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享用情感乃至整个精神状态的愉悦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当然,这并不等同于寻求感官刺激。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求,致使提供个体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满足合理的心理需求促进心理发展,这一过程应将幸福的体验与伦理的规定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德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能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除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外,还包括创造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能力和创造幸福能力是构成人的幸福能力的两个方面。提升追求幸福的水平,就是要提升人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追求幸福的过程理解为创造幸福与感知幸福的统一。学生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的价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学生既是幸福的享受者也是幸福的创造者。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创造与享受幸福的过程中得到了内在的统一。如果把享受从创造的过程中分离出去,享受便与创造无关,只成为一种外在的消费性的结果。而教育本身就是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有机统一。它把师生从世俗的教育评价中摆脱出来。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就是对教育最圆满的评价。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VV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