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欢迎阅读!
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民生,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幸福、自由和尊嚴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民生视域下通过理念创新、课程创新、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创新等途径来创新科学、规范、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全面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关键词:民生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民生问题已是当今社会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当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脚步。这要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创新作为着力点,根据社会民生建设的新形势,创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在民生视域下构建科学的、规范的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一、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勇于创新,把民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民生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生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民生政策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民生观将直接影响着党的民生政策的实施与执行;他们的民生意识和责任制约着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大学生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贫富差距、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有些人因这些问题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发生变形扭曲。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民生教育全面客观的分析民生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实质,把社会民生问题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民生观。这样大学生能从容地面对社会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内涵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它包括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1](P.2)。当今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越来越受到尊重。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民生,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幸福、自由和尊严紧密联系起来,以时代的精神和全球化的视野培养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方面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诸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是合理配置学校各部门的教育资源。教学机构、管理机构和直附属其他机构都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民生教育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
化各个方面和环节,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和格局,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在全社会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民生理念,使民生理念深入人心,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整体的育人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率最大化。三是师资力量的整合。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整合师资力量,形成理论功底扎实、社会责任感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引领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的整合。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相互贯通、相互融合。
三、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西方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到大学校园生活,从而使高校师生思想个性化、独立化、差异化更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社会全方位的重新整合与结构调整,本质上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要真正使高校全体师生深入理解民生的科学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就需要把民生理念融入到高等学校这个社会子系统当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政治教育导向作用。高校的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应创新理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
民生建设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动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没有课程的创新,教育创新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进行体系和内容的创新。社会主义民生观要求培养学生以民生为视角观察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族利益相连,摆正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落在民生的基本范畴上[2](P.133-135)。
民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生观教育;培养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民生现状;教育大学生加强权益保护意识;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生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特点,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程体系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民生观教育,大学生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久的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认同感;从内心上获得持续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民生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构建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学校内部问题,也涉及到学校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需要加强宏观稳定体系的架构,更需要维护切实可行的微观机制的运行。高等学校的各个学院分别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彼此之间的知识领域不同,需要独立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各学院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权,针对自己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决策,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的微观机制必须实行事业部制组织结
构,学校的高层领导以“大权(政策决定权、宏观调控权)独揽,事权分散”為原则,建构组织形式。所谓事业部制是将负责各个项目的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加以对待,在组织内部根据一定规则进行最大程度授权,使之享有责任范围内的决策权、财权、人事聘用权、业务指挥权等,同时规定其对整个组织应尽的义务。为防止分权后形成“诸侯割据”的分散状态,组织的领导集团必须具有干部的任命权和管理权,同时建立权威的中心协调机构,协调各事业部工作关系与利益关系,实现“全局一盘棋”[3](P.347)(如图所示)。
高校事业部制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机构。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组织部门的作用,明确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使其纳入到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制度化、常规化管理,这就必然涉及到高校组织机构间的互动和协同合作,从而形成运转畅通的、高效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任务最终是由教育者来落实的,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落实的程度。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证。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逐步科学化和制度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创新首先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创新素质明显,善于吸收最新教育与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有独特见解,能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4](P.41)。创新型教师既是学者,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社会主义民生观,提高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其次是提升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教育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果断接纳新的理念,把创新与变革作为兴校的发展战略。高校教育管理者尽可能地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活动方式,及时开发蕴藏在广大师生中潜在的创新品质,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新模式,既能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又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一冰,云霞,王桂枝,徐芳.大学生民生教育理论与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1.
[2]董一冰,尹贵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民生教育要渗透“六个为什么”[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U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