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析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析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威 胡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13期
摘 要:中药是我国的传统用药,而中药药性又是中药理论的核心部分。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药物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主要探讨三大因素中的自然环境因子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通过研究指出自然环境中各元素的变化对药性形成的影响,以期为科学的研究中药药性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药药性;自然属性;效应属性
中药药性在中药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在今后的中药理论研究中,国家将重点支持这一研究。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药材是制药的基础,而药材的形成却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中药药性相关的现代理论基础出发,进一步的研究环境因子对于中药药性的影响。
1 环境因子变化与中药药性相关的现代理论基础
中药药性的相关现代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世界植物千奇百怪,为人类所知所用的已有不少,人类还没有了解到的植物也应有竟有。中药是我国的传统用药,对于他的研究从古代就已开始。所以,现代的中药理论也是在古代的研究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是我们普遍知道的最早的一部经典医书,这本书对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性,早在我们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就被我们所知。与《黄帝内经》同样重要的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用尽毕生心力,走遍千山万水,自尝药草,遍寻治病良方,在此书中记载了近2000种药材,收集了一万多种药方。这些经典的医书著作为现代的中药药性相关理论奠定的良好的基础。由于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药物也很多,所以,要将他们进行仔细研究是很困难的。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区域,也是不一样的,其药物的化学成分、乃至药性也会不同。这一难题,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理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药效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其有效成分的形成、转化与积累,受着生长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时间、空间的气候条件、水土异质等环境变化通过影响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影响中药的药效差异,最终影响中药药性的发挥。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用植物种类要求的生态环境不同,有的以光或温度为主导因子,有的以土壤肥力为主导因子,这些生态因子随着地理区域的不同会发生改变,它们的时空变化对中药材产生不同的效应,造成中药的化学成分含量不同,作用机体后产生不同的临床反应,形成不同的中药药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究表明,药用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形成积累,不仅随植物不同年龄有很大变化,而且在1年之中随季节不同、物候期不同亦有很大影响。如金银花花蕾7个生长发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动态依大小次序为:银花期、大白期、金花期、凋花期、二白期、三青期、幼蕾期;金银花花蕾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绿原酸在7个生长时期单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从幼蕾期到大白期绿原酸含量是逐步增加的,于大白期达最高峰,之后开始降低。大白期花蕾中绿原酸的含量是幼蕾期的约1.2倍,是银花期的约1.5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同一种药材,其所含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异甚至非常显著。朱祥枝等测定了6种不同产地枳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提出产地不同,成分含量变化范围很大。李忠红等对不同产地的半夏中的氨基酸和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半夏所含氨基酸和麻黄碱的量与产地有关。有学者对此方面的报道进行了综合统计,得出了很多与以上报道一致的结果,如指出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的产地越多,产地之间环境差异性也越大,所测数据的离散程度也越大。其他如大黄、芍药、黄芩、黄芪、苍术等品种,不同产地间有的成分可相差10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由于产地不同,中药药性物质基础存在差异,其在药理药效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研究表明,中药的化学成分随着不同的生长环境产生差异,并产生了不同的药理效应,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古人的认识:失其地则性味不全矣。
已经有学者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的角度阐述了中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如郭兰萍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实地调查、文献分析、结合气候数据分析影响苍术生长发育的生态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研究表明降雨量是影响苍术挥发油含量的重要生态主导因子之一,高温是影响苍术生长发育的生态限制因子之一,温度及其与降雨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苍术挥发油组分的气候主导因子。以上的现代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气候、地理等环境变化影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变化,并进一步产生生物效应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环境因子变化与中药药性形成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说明古人从药物生成禀受的角度阐述中药药性的客观存在性,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子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联性奠定了坚实的现代理论基础。 2 环境因子与生成禀受元素之关系
自然环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药物生成禀受元素,是其生长的外部条件的总称,古人认为是天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地之阴阳,金木水火土。中药药性的形成离不开药物生长环境中各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且秉承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禀受了天地阴阳的自然元素之变化而形成的。根据药物禀受外界环境要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作用功效,表现不同的药性特点。金元医家张元素根据风寒暑湿燥火的特点,与中药药性进行关联,将药物属性概括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即应用药物生成禀受元素对药物药性进行总结和阐述。
现代研究认为,天地阴阳二气,风寒暑湿燥火、金木水火土,就相当于药用植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各影响因素之总和。在植物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包括植物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其中,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等;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低地、坡度、坡向等。天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C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