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心径

2023-03-07 07:47: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经》心径》,欢迎阅读!
心经
《心经》心径



学习佛经枯燥吗?起码,我觉得阅读有关《心经》的材料,还真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

《西游记》上说,唐僧的《心经》是浮屠山的乌巢禅师传授的,当时禅师还信誓旦旦地许诺:“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可火星人都知道的是,接下来的“自无伤害”,好像次次都离不了悟空行者与观音菩萨的坚决拥护!至于单纯用念经来解决麻烦——基本上没广告时说得那么灵光啦!

这种戏剧编排,当然不过是小说家的调侃,然而,和取经的历史对照对照,倒是发现,也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似是而非。比方说,在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而成的那本伟大名著《大唐西域记》中,唐僧根本就没提到过这篇《心经》——呵,这是因为所谓乌巢禅师所传的《心经》,实际上是玄奘回国后自己翻译的,书里怎么会提前讲到呢!当然,假如你因此就以为,唐僧在取经的漫漫征途上,并没有边走边念《心经》,却是又错了!真正的事实是,他不光念了,而且,还念得特有效果。据他徒弟慧立等人所撰写的那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从是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悯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令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这就有矛盾了,而且,还一下子两个。一个是关于《心经》的。前面不是说《心经》是玄奘回国后才翻译的吗?怎么这里又说他出国的时候就念上了呢?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哈,你匪夷所思其实全怪你不懂外语。据学术界考证,玄奘出国前原来就已经学到了《心经》只不过是梵文版的,非汉语本——别以为人家到印度后才读语言学校,有智慧的人绝不打没准备的仗,玄奘出国前就掌握外语了。第二个是关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念经和念菩萨名哪个更灵验的问题。不是说观音菩萨神通广大寻声救苦吗?怎么这里却直白地说念观音还不如念《心经》立竿见影呢?别是弄错了吧?放心,一点儿也没错!虽说理论上是念什么都好,都能灵验,可落实到不同的人身上,那可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比如说玄奘,他之所以念观音比不得念《心经》有效果,关键原因是——他口中念观音心中有疙瘩。在那本《大唐西域记》里他这样解释:菩萨的梵文名称“Avalokitesvara”实没有“观世间音声”的意思,应该翻译成“观自在”其它的翻译“皆讹谬”。玄奘的革命接班人兼得意门生窥基大师在《心经幽赞》中,更是明确替老师说出:“但言‘观音’,词义具失。”看来,还是《心经》说的好呀,“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你说玄奘心里都把人家打倒在地了,这嘴上念起来还能有神力?所以说,信仰信仰,先要信,才能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信,谁会真心实意地去追求知行合一啊!“信为道源功德母”,这话真是到位!

梵文《心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学术界认为,并不可考。不但如此,就是译为汉语的最早时间,也不好一下子就确定在魏晋之际。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载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一卷),据说所指即是这部《心经》,但僧祐将其归入到“失译”的经录内,可见这“据说”也只能是据说,是不是还不一定。后来这个最早的译本被归在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名下,称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而且还在敦煌的经藏中被挖掘到。但是,一个特别令人惊奇的事实是,有人将其与玄奘译的《心经》一比较,竟然发现,虽然两位大师所处的时代、文化取向乃至所用的梵文原本都大为不同,两个《心经》译本却在用词和语句上极为相似——这实在是太过于蹊跷了!学术界就有人去研究,有的说:所谓罗什译本是假冒罗什名字的,最早的翻译就是唐代玄奘。有的说:应该是存在两个不同的梵文原本,罗什和玄奘用的是同一个,玄奘以后翻译的六个《心经》本子当中,除智慧轮外,其它人采用的是另一个梵文本。有的又说:有证可查,“度一切苦厄”是玄奘加上的。有的则说:也可能是从中亚传来时西域胡人所添。研究《心经》的福井文雅和方广锠等大家甚至还认为,《心经》可能是出口转内销,先由汉地结集而传回印度,然后再从印度传入汉地„„ 怎地一个“谜”字了得!

借一双慧眼吧。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玄奘译出《心经》。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皇太子即后来的中宗满月之时,玄奘向皇帝敬献金字《心经》,以示祝贺——此为《心经》在中国传播的真正滥觞。这些没人争执,都公认的。至于后来的异译本,虽然数量不少,字数还多,却没一个能赶得上玄奘的这个译本流行。原因有三:玄奘译本简明扼要,就260个字,他们的太啰嗦了,太不符合中国人好简的习惯;玄奘是名人、伟人,很有偶像效应;如前所述,围绕玄奘译本还有神奇的故事动人耳目——这方面《西游记》居功最伟!

《心经》是讲什么的呢?依着传统的说法:《心经》是《金刚经》的心要,《金刚经》是整个600卷《大般若经》的精华。《红楼梦》88回借书中人物之口道:“俗说《金刚经》就像那道家的符壳,《心经》才算是符胆。”显见得这传统认识自玄奘以来,的确是很有市场。但细究起来,事实上却并不尽然。学界曾经将《心经》与《大般若经》作对比,发现别的都基本上能在《大般若经》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独独《心经》最后的那个揭来谛去的咒语,《大般若经》中却是一切皆无。再深入探寻一下吧,结果发现,就在玄奘献金字《心经》的那一年才开始译到中国的《陀罗尼集经》中,却赫然记载着这一咒语。而《陀罗尼集经》是典型的密乘经藏,全书尽是各种经轨的集录。难怪印顺导师评论说:(心经是)“适应世俗,转化般若而与世俗神秘仰信合流的经典。”由此可见,《心经》内容不仅仅是般若系经典的概括提要,而且是显密圆融,甚至尽涵小乘、大乘、密乘佛教发展三阶段的精准撮要。

咒语自然能姑算是密乘佛教的代表,《心经》怎么又和小乘佛教扯上关系了呢?这与般若系经典的产生历史有关。在公元前一世纪,主张入世的大乘佛教勃然而兴的时候,遭到了顽固坚守出世传统的小乘佛教的强烈排斥与抵制,大乘佛教为给自己重兴佛法的改革开放张目,就对当时罔顾佛教危亡之势,依然盲目坚持教条的小乘佛教,进行了持之以恒地思想斗争,其最初的理论武器,便是后人称道的般若系经典。这些经典虽然产生有先后(幸亏玄奘,翻译整理成最为完整的《大般若经》但却具有共同的两大核心内容:一个是在思想上,反对把佛陀说法教条化(如《金刚经》的筏喻论)详谈包括形象物体与抽象概念在内的“诸法”之“缘起性空”本质(如《心经》致力于打破传统桎梏,解放思想观念;一个是在行动上,反对偏向出世自利的“灰身灭智,捐形绝虑”的修行观,提倡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入世,实践普度众生的菩萨行(观音是名副其实的总代表)因此,为了反对的需要,般若系经典就保存了大量的小乘佛教侧重宣讲的内容,如《心经》中所提到的“五蕴”“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所以说,《心经》虽短小,内容却庞大,纵贯小、大、密三乘佛教,实为经中之经,宝中之宝!

既然般若系经典的中心是“性空”之理和慈悲之行,那么,作为般若系精华的《心经》自是也不会例外,但显而易见地是,这两个重点在《心经》中实际上还是有所侧重,并非等量齐观,平均着力。其慈悲之行的倡导,主要是依靠说法者的显赫身份,即深得人心的观音菩萨来彰显的——不能不指出,虽然玄奘师徒竭力反对,但人心所向,“观音”的译名仍然得到广泛的认可。“性空”之理,则是通过菩萨对号称“智慧第一”的佛陀弟子舍利子的层层语言剖析来完成——从篇幅上来看,此部分着力最大,用功最深。

这种观音谈“性空”的特点,在般若系经典当中是格外引人注目的。学者爱德华·孔兹据此从观音信仰与般若思想合流的脉络出发,就提出了《心经》最早产生可能是在公元350年左右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在中国,也因此而于以《普门品》为代表的称名救苦型的民俗观音信仰之外,卓然兴起一个以《心经》为根本经典的智慧解脱型的精英观音信仰,深得广大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热烈欢迎。但,欢迎归欢迎,理解不理解可就不一定了。像官至宰相一级的大文人张说,公元667年出生的,距公元664年圆寂的玄奘应该不算太远,按理说,对玄奘“心经”之“心”为“心髓、精华”的本意,自然也就不应当陌生,然而在他为别人写的《石刻般若心经序》里,却自顾自地从“万行起于心,心人之主”的角度,解释《心经》的“心”了。要说文人还可能对佛教“老外”,这样解释情有可原,那么,真正的佛教“老内”,像唐肃宗时的国师慧忠,在其所写的《般若心经序》里,也偏离玄奘本意,直截了当地把《心经》之“心”,解读为“诸法唯一心”的“心”,这就实在是够耐人寻味的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观音菩萨本事很厉害,但在《心经》中所谈的这个“性空”之理,还是照样会让很多初学佛教的朋友们犯糊涂的。让学者们来说,你犯糊涂的原因也很简单:人家本来就不是对你讲的,而是对已发起菩提心的菩萨们说的——你自认为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吗?得,一句话就呛掉你了!却又不能不承认学者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确实是这么回事儿。然而,更进一步,什么是“已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标准如何?若是真有无畏之士追问的话,再勉强,你也要给人家说上一通。两个候选答案:一个是做学术的路子。这个“已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是指你对佛教历史及概念等已有了基础性地了解,比方说,好歹你得先知道什么叫“分析空”吧,明白之后,才能听般若系的“缘起性空”——当然还有“唯识空”“大乐空”什么的,那是后话不提,现在只说,总不能单凭热情,小学生就可以听懂大学生的课!一个是做佛教的路子。这个“已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是指已经对众生生起无限的慈悲关爱之心,并且还付之了实践的人。至于精神上尚未小康,对他人还不能平等博爱对之的,就不够授课标准,不要去听。那为什么“已发起菩提心的菩萨”需要听《心经》?只因为好人难做!对人慈悲没错,但慈悲也会让你有麻烦生烦恼,生了烦恼怎么办?学《心经》的“性空”之智,以此“观”“照”世事,找到解决办法,从而令你顺利地于烦恼中解脱。这就是《心经》的实证,佛法的妙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性空”之智?对不起,说了都半天了,我还是不能告诉你——告诉你,你就“不空”了,“性空”需要自己去“悟空”,你若悟空了,难道还怕见不到观音菩萨,解决不了麻烦吗?哈哈,别急,本着慈悲之心,还是给你一个绳儿,自己去牵出答案吧——

周扒皮老地主真坏,半夜学鸡叫不说,年根儿底下该给长工们算工钱了,却又出了个鬼花样儿。说:两个罐子,一个大罐子,一个小罐子,在不损坏任何一个罐子的前提下,如何才能顺利地把大罐子装进小罐子里去?答出来,给工钱,答不出,不给工钱不说,明年还得白干一年。 希望你拿到工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7X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