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欢迎阅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摘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因此,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概念。[1]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上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83-02
如同“空气”这一概念发明之前,我们也没有停止呼吸一样。同样,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前,意识形态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早在公元前,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就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出现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科学沦为了神学的侍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幻化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思想被谬误和偏见所左右。随着中世纪世界观的崩溃和新教的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讨论意识形态的直接先驱如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等思想家。培根在《新工具》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共有四种幻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培根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智慧都被那些他成为幻象——错误的、不理性的概念——所蒙蔽。“四幻象假说”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它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开端。 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
虽然拿破仑“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讥讽使得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为流传,但意识形态的概念之所以像今天这样流行,还是由于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影响。尽管马克思在批判意思形态时熟知特拉西将意识形态看做一门有益的“观念的科学”,马克思还是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它。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不是什么“观念的科学”,只不过是特定的一群人用来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2]在其对意识形态集中阐述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虚假意识”,并援用照相机的比喻来说明。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3]
意识形态在作为“虚假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思辨性、抽象性和对现实的非批判性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援引的:“一个好汉突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他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4]二、是对现实的歪曲的反映的特征。马克思之所以称意识形态为“虚假的意识”主要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麻痹被统治阶级而向被统治阶级灌输的思想观念。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时代环境及写作目的。马克思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德国到处流行的是受黑格尔影响的唯心主义及剥削阶级的意识,他的写作意图就是为了与当时流行的这些“虚假的意识”进行斗争。所以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的是以往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内容而不是意识形态概念。[5] (二)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亦即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在
《路易·巴拿马的雾月十八日》说得明白,他写道:“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6]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整个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当然包括意识形态这一基本的社会意识内容。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的权利和利益相联系,他的“一般的意识形态”就是指统治阶级的是想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变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得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7]马克思还说过:“在这一阶级内部,这种分裂甚至发展成两部分人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对立和敌视,但是一旦发生任何实际冲突,即当阶级本身受到威胁的时候,当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好像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且好像拥有与这一阶级的权利不同的权利这种假象也趋于消失的时候,这种对立和敌视便会自行消失。”[8]
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意识形态的。使统治阶级的意识转化成意识形态的,是由于分工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之间的冲突。首先,体力和脑力的分工导致了劳动与劳动产品在数量和质量是那个的不平等分配:其次,分配的不平等,造成了私人财产的存在,以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公共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就以虚幻的共同体国家的形式出现。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9]各种不同阶级之间的真实的斗争,使得实际上社会已被利益的冲突撕裂,为了不让它崩溃,这些对立被掩盖以为社会的权利不平衡分配辩护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自此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力量。“例如,在某一国的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为夺取统治而斗争,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于是分权就被宣布为‘永恒的规律’。” [10]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都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它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基础,这是历史的现实。所以从这点说“虚假的意识形态”又是“真实的意识”,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 (三)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绝对统一的;在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中,只有那些使得宗派关系永恒化的部分才是意识形态。所以,任何阶级都能产生意识形态。但是,当工人阶级还不是革命阶级时,一盘散沙、没有统一起来,尽管有共同的利益和社会心理,其所产生的意识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当工人阶级只有在转变为革命阶级时,才有属于自己的用来号召和团结广大群众的旗帜——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
当然,在革命胜利后,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在革命过程中则存在着不同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了剥削、消灭了国家,使得宗派关系得到彻底消除,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才会得到消失。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几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一切剥削阶级的意
识形态都是其特殊利益的,任何剥削阶级的特殊利益都和人民大众的普遍利益相冲突。要想使特殊利益消失,只有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的利益是与全人类的普遍利益一致的。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论述的意义
(一)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论述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的世界”、特拉西的“观念的科学”、亦或是培根的“四幻象说”都只是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缺乏对其全面系统的表述。马克思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表述意识形态概念的,通过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阐述了作为社会存在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克思通过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体的互相规定和生成关系来阐述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马克思通过社会意识的存在样式及如何被认识和起作用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认识性特征和作用机制。最终,马克思完成了对意识形态概念全面系统的表述。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大都是运用唯心主义方法论证意识形态。马克思说过“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唯心主义指导下的意识形态犹如不授粉的花朵,即使再鲜艳也不能在结出香甜的果实。而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证的意识形态与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科学性。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法国革命的实践向结合产生了法国的巴黎公社、与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产生后来与帝国主义头号强国并列为超级大国的苏维埃人民公共国、与中国的革命时间向结合产生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新中国。所以说,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进行的论述具有科学性。 (三)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孕育了之后的各种意识形态界定的胚芽 包含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完整论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出版后得到了世人的关注,使得人们开始更多的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拷问和解答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复杂的社会生活又反过来加剧了意识形态语义的变化和逻辑认知的断裂,从而产生了后来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观的出现,如:“意识形态终结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各种意识形态观等。这些意识形态观的出现与流变,与我们的某些社会现实和之前的相关理论有及其深厚的渊源。从这点看,作为对意识形态第一次做出全面系统科学说明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对意识形态的众多论述,隐含着后来对意识形态进行各种界定的思想胚芽。 参考文献:
[1]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1
[2]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P9 [3][4][7][8][10][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P4、P43、P43、P43、P17.
[5][6]倪跃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探析[J]文史艺术.2010[2].P99 [9]k.Marx,Selected Writings,ed.McLell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77,P169
[6]《马恩选集》第一卷P611
作者简介:王艳君(1984.3—);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v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