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而依法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
2.公共政策: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通过广泛参与以及在众多备选计划和方案中做出选择,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政治和技术过程。
3.服务型政府: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4.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自身的缺失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无效的情形。
5.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就是依据绩效指标,对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6.电子化政府: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服务,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率、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政府。
7.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8.公共管理环境:是指对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以及理想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9.市场失灵:是与市场功能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因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10.公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或市民社会,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会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他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 11.非政府公共部门:是指政府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并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它主要致力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益性活动,专门提供那些政府和企业不能、不愿或不能充分提供的公共服务。
12.志愿失灵:非政府公共部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使之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种局限性被称作“志愿失灵”。
13. 战略管理;是指那些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管理者,通过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制定计划评估方向和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或艺术。
14.战略规划:是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研究和拟定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
1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为实现其组织目标,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及相关的法规、制度、方法,对其人员进行规划、选拔、人用、培训、考核、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1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了科学地、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机整体。
17.公共部门生产力:公共部门生产力是一个反映公共部门总和管理能力与管理绩效的总和指标,它是指公共部门在一定的政治目标下,通过各项生产力要素或资源的投入,进行各项管理活动,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
18.财政管理:指有关国家收支的调整与处理,从而使国家的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
19.国家预算: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计划,它是有政府提出并经国家权利机关法定通过的具有法律权威性质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筹集资金和分配使用资金的计划或概算。
20.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和代理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具体法律效力的规章条约的规定,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21税收: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依法对社会剩余的产品所进行的强制和无偿的分配。
22.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是指公共部门的行为及其取得业绩、效果和效率,是衡量公共管理活动实际效果的客观标准。具体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社会绩效、文化绩效四个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方面。
23. 公共管理伦理:是指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以保证公共管理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
地实现公共管理事业目标的价值准则体系。
24. 权力:就是权力主体凭借利用一定的资源对整体进行价值控制而使客体服从主体,以实现主体意志、目标或利益的能力及影响力。 25.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26. SWOT分析:时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其主旨在于给出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27. 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注意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强调经济价值的优越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28. 外部经济:亦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
29. 外部不经济:亦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
30. 财政政策:政府把财政收支作为一种均衡要素加以利用,通过财政来实现经济稳定:维持充分的就业、物价稳定以及控制总需求以保持适当的增长率。
31. 货币政策:一般来讲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谋求经济稳定,实行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而不是政府。
32. 战略:最早起源于军事领域,是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到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
33. 政策病理:就是政策分析者经常对错误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他原本以为解决了问题,实际上远离了问题的症结,从而导致政策方案的无效果。
34. 绩效预算:是美国胡佛委员会,亦即行政机关组织委员会于1949年对国会的报告时提出,该报告称:“绩效预算系基于政府的职能、业务与计划所编制的预算……,绩效预算将注重一般重要工作之执行。
35.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是一个运用IT技术强化政府效率与效能;提升政府决策质量;节约政府成本;创新政府流程;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概念。
36. 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37. 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 38. 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
39. 非营利组织:本质上是一种组织,限制其将净盈余分配给任何监督与经营该组织的人,诸如组织的成员、董事或理事等。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受到不分配盈余的限制。
40. 全面质量管理:其意涵研究为何,一直没有一个一致的见解。有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即为广泛的授权及参与式管理模式;有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为生产线上的过程质量控制;有人认为全面治疗管理为有计划的组织文化的改变,也有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系统化的记录质量控制的过程。
41. 政府再造: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42. 企业型政府:系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5: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6: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o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