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课堂教学观研究

2023-08-29 18:3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课堂教学观研究》,欢迎阅读!
视阈,建构,课堂教学,主义,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庞丽丽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11

【摘 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建构主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文阐述和分析了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四个方面,以期对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学习参与者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已有社会知识背景社会历史环境、价值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主动建构起来的过程,其重心是学生的

1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

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构建新的学习境,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协助、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方法、价值和技能,获得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情感。教师由原来传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着、促进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建构起一个学习共同体。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流派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后的发展,被喻为当代教育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2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受到多

位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始终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成长和经验的进一步改进,是在经验中、发展着经验的一种过程。二是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和信息既非来自主体,也非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稳步上升,实现进步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已有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动摇了人们关于教学观、学习观、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的根本看法。 1、建构主义学生观

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自发而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简单接受者和被教化者。学生要从各个方面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以促进自己的学习,用创造法、积累法和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接触到的信息资料学会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假设并给予论证;要学会链接反思,学会自我协商相互协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涵盖的内容很全面,但是其中心问题可以概括为,即学生教育的中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的意义。 2、建构主义教师观

1983年,极端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4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过去的教师职责不应该是

,教师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社会角色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辅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陪伴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完学习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发挥的是教育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鼓励和激发,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环境和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感;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合作互相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和讨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加稳定和持久。 3、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刺激,也不是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来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因此,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经验反复、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2)学习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经验背景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必要基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新知识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生长起来的。学习者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背景参与到新经验的相互作用中,成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下,对新知识进行编码和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也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整和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为新信息的进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补充、调整和改造,顺应于新的情境。5



4、建构主义教学

学习本质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的重新解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纯粹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倾听他们现有的想法并且洞察其由来,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另外,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最后,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分享。

6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学生、教师、学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诠释,这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围绕而展开,忽略了学生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的问题,学生大部分时间内都处在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及课本已有知识的直接灌输,而在于首先植根于学生的先前经验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构建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掌握,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成长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习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倾向。 【注 释】

1 杨小薇.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e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