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劳动教育渗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渗透——以《千人糕》为例》,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渗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渗透—
—以《千人糕》为例
【摘要】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厘清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后,提出了双线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首先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与劳动教育培养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的主要目标有所重合,与劳动教育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水平的目标互为补充。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契合和语文学科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具备了新的意义。
首先,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妈妈睡了》等课文,学生可以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可以发现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次,能使学生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部分劳动知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习得部分劳动能力。例如,借助《田家四季歌》《纸的发明》《中国美食》《最大的“书”》等课文普及传统农业劳动、手工艺劳动、家庭劳动和新型劳动的知识;借助《文具的家》《一分钟》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物品、珍惜时间的观念;借助口语交际“做手工”“剪窗花”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借助《小兔运南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
最后,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生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跨学段的连续化培养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另一方面要将其养成、巩固、彰显作用于生活实践。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深刻性、阶段性和
连续性在以上方面均具有天然优势。例如,《一分钟》《芦花鞋》《小兔子乖乖》等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参与劳动的习惯。《狐狸和乌鸦》《手指》《小猴子下山》《刷子李》《鲁班造锯》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善于观察和勇于创新的劳动品质。
以上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具备天然的契合性,所以需要在语言运用中融合劳动实践,真正促进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必修课或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基本程式为讲解说明一淬炼操作一项目实践一反思交流一榜样激励。要使劳动教育进入语文课堂,须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创造文本的过程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熏陶,得到劳动者的引领,体会勤俭节约、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实现某一项劳动素养之某一层级目标的过程,可能跨越了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所以,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优势,采取渗透和渐进的课堂实施策略,真正地落实劳动教育。
1.渗透课堂,自然生成
语文是人文性于工具性地有机统一,教师须在进行语用方面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时地安排劳动教育渗透点,以避免劳动教育被割裂。
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时,切忌开篇就点题或收尾时硬扣帽子,直陈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教师应先以题开篇尽兴探讨,讨论题目的含义。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体会孩子由最初的好奇和疑惑,到后来的“不以为然”,直至最后“恍然大悟”的变化。“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当学生真正读好这些对话时,不但能深入了解并“说好制作米糕的劳动过程”,而且能深刻体验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课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品的生产過程,进一步促进语文和劳动的实践性融合。
2.落实双线教学
跨单元甚至跨年级地组合文本,可以让不同地课文产生碰撞,达成1+1>2地功效。组合文本先要寻找文本于文本之间地共性。文本之共性,主要指相同文体、相同主题、相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劳动形式等。如《千人糕》《挑山工》在介绍劳动过程中都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一块普通的糕怎么能叫千人糕呢?挑山工重担在肩,怎么反而赶在前面了?教师在组合共性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以语言实践为明线,以劳动主题教育为暗线。例如,组文教学“领导者的劳动事迹”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发现作者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写作手法为语用目标,以感受领导者热爱劳动、自觉劳动为人文目标。再如,组文教学“设置悬念写作手法”时,教师可以发现、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为语用目标,以尊重劳动者的态度为人文目标。
3.大单元教学
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在面对高年段文本或部分课外文本时可能会感到艰深,对其中的道理缺乏深刻地理性认识。此外,在聚篇成类教学中达成的劳动教育目标比较单一,难免会有疏漏。因此,在学完一册教材后,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合的模式,拣选本册教材中具有鲜明劳动教育特征的课文,进行集中的大教单元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同阶段综合劳动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多维赏析与深化理解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于婕. 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2. [2]周雪平,毛小群.小学语文学科主题式劳动教育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1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a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