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公考培训乱象亟待治理

2023-03-09 00: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层反映公考培训乱象亟待治理》,欢迎阅读!
亟待,基层,治理,反映,培训
基层反映公考培训乱象亟待治理



2023年度公务考试录用报名已开始,市场监管部门为有效维护教育培训广告市场序,净化公务考试培训市场环境,加大监管力度。近年来,公考培训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公考培训异常火爆。但是从日常监管发现,公考培训行业存在“名不符实、挂靠、虚假宣传”等不规范的地方,尤其是公考培训退费难投诉举报较多,亟需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名不符实。据了解,一些“公考”培训机构大多注册成为教育咨询公司,甚至是网络科技公司,假借教育咨询的名义,实则从事“公考”培训,规避行政审批和监管。

(二)挂靠现象。有的“挂靠”知名“公考”机构,以其分公司或教学点名义办学的现象突出,但实际上与所“挂靠”机构无任何联系,仅向其缴纳“挂靠费”,在无任何正规手续的前提下独立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另外,这类机构无固定场地和师资,大多是根据招生情况临时租赁场地、聘请教师,类似打“游击战”,产生诸多问题纠纷难以解决。

(三)退费困难。“公考”培训中“不过退费”的协议课程屡屡可见,但从黑猫投诉平台查询,输入“公考”,显示相关投诉举报7000余条,其中粉笔公考投诉量925。例如:一消费者投诉与犀鸟公考签订协议2年上岸,否则退款。交款9300元,材料早已递交工作人员拖延,未给期限不见退款。已在我市梁平区、涪陵区、长寿区、XX区等多个区县产生信访投诉,多名学员反映遭遇退费难。如XX区任某反映,其在网上报名中公教育教资考编培训,通过中公教育微信公众号签约电子协议并缴纳报名费2万余元,协议约定如一年内未通过考试,全额退款。一年后,任某根据协议于今年7月申请退款,但至今未退。

(四)虚假宣传。“公考”培训机构为谋取利益,大多存在违规虚假营销现象,在广告中“名师上课”“强效提分,一次上岸”“官方指定”“协议保过”等违规宣传用语比比皆是,让不少考试学员,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听之信之、趋之若鹜。然而,实际培训情况,特别是考试结果后的兑现情况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从一些“公考”培训机构套路学员的方式来看,均以“上岸率”为噱头吸引人流,包装一批“名师”经短期培训后开始上岗授课,“割韭菜”之后拒不兑现承诺。

二、原因分析

(一)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通过投诉举报内容分析,有一些培训机构在宣传上说得“天花乱坠”,看起来保质又保量,但是在后期服务上确跟不上,有的是师资与宣传相差甚远,有的是退费等问题久拖不解决。这些都反映出经营者只看到利益,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道德,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甚至是法制意识。



(二)准入宽松。对于“取名”问题,由于没有专门法律法规,公务员培训机构参照普市场主体进行登记。根据经营范围规范化要求,目前,公务员培训的经营范围可以登记为“业务培训”。“公考”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大多注册成为教育咨询公司,甚至是网络技公司,假借教育咨询的名义,实则从事“公考”培训,规避了行政审批和监管。据了解,我市目前对“公考”培训机构企业性质和办公场地等均未作硬性要求,只要有场地租赁合同


或产权证,注册一家培训信息中心或者公司即可,准入程序不严谨、形式不规范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在本次调研中,先后于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进行联系,均表示不在管辖范围内。据了解,我市开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需市场监管部门核发营业执照、育部门审批培训资质。实际上,教育部门负责审批高中以上层次教育培训,“公考”培训资质审批和监管不在其权限范围,导致我市“公考”培训机构大多仅在市场监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后便开始招生培训,各部门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缺乏相应的手段。因此,经常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现象,长期打政策“擦边球”而未及时受到处罚。

三、对策建议

一是厘清思路,明确责任。建议市人力社保局牵头、市教委、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XX税务等部门成立联动工作机制,组建一支联合行动小组,制定年度监管计划,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定期通报相关情况和问题,充分发挥税收、物价、工商、教学等方面力量,加强对“公考”培训机构的管理,改变目前主要依靠举报和投诉的被动监管局面。二是完善规定,明确标准。建议市人力社保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加快研究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公考”培训机构的准入条件、运作方式等,进一步推动公考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关注价格,加强指导。价格直接牵动着消费者的心,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各机构价格各异,标准不一的问题,建议发改部门加强定价相关法律发法规知识的宣传,加大指导力度,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根据成本合理定价。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引导,督促其明码标价。四是部门联合,加强执法。建议各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公考”培训机构不实广告宣传、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侵害学员合法利益等违法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Ks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