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与汉代酒文化的以乐为本及其流变(一)

2022-08-30 13:4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赋与汉代酒文化的以乐为本及其流变(一)》,欢迎阅读!
汉赋,流变,酒文化,汉代,及其
汉赋与汉代酒文化的以乐为本及其流变()

【内容提要】

汉代酒风的炽盛是汉赋中酒文化社会原因。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赋中酒的基本文化功能。以审美判断来审视汉赋中的酒文化可见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汉末则成为酒文化以悲为怀的开端,此后借酒浇愁、寄酒为迹则成为中国文人酒文化的常态。

【关键词】汉赋;汉代酒文化;以乐为本;调和人伦;献谀神灵;祭祀祖先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文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诗酒流连,当今关于诗歌与酒文化的论述可谓是洋洋大观。然而,赋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与酒文化的关系却鲜有论及。赋是两汉的一代之文学,汉赋与酒文化的关系大有探讨的必要。 在酒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历来论者对汉代的酒缺乏应有的文化阐释。因为人们除了津津乐道于鸿门宴上暗含杀气的觥筹交错、高祖回乡把酒唱大风之外,似乎就只剩下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逸事了。缺少了对酒文化和赋之关系的探讨,则我们对酒文化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尽管汉赋存世作品有限,但汉赋对后世的影响所依靠的正是这些有限的存世作品。所以不妨以这些作品中的酒文化现象作为探讨对象,或可收窥一斑以见全豹之功,探求汉代酒文化精神内核及其流变,以期对汉赋和中国酒文化都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汉代的炽盛酒风

酿酒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汉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制曲技术的提高和酿酒方法的创新。汉代已经生产饼曲,由散曲到饼曲是酒曲发展史中的一个飞跃;酿酒除了传统的方法外,汉代还有酎酒法九酝酒法等方法。

汉代的酒业生产规模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私人开办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说: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大商贾的酒业作坊于都市有很大的售卖空间。汉代皇室、贵族官僚和田庄内的豪强地主也在宫中和庄园内设立制酒作坊,满足自身骄奢生活的需要;在中央政府内部,设有专门官员管理皇室的酒制品生产反映汉代地主田庄的经济文献《四民月令》一书多次出现曲室作曲酿春酒渍曲酿冬酒记载。

与酒业生产相应,两汉酒风之盛承前代余绪,有过之而无不及。汉高祖衣锦还乡把酒唱《大风》是鼓动汉代酒风的一把明火。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乃至光武中兴等汉代的富足之世为酒风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尽管每遇到灾荒之年,统治者多次下令禁止民间酿酒,以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但是这根本无法遏止如火如荼的酿酒和饮酒之风。无论是宫中朝堂的达官贵人,还是民间士林的细民九流对酒都极为热衷。王粲《酒赋》说:暨我中叶,酒流犹多;群庶崇饮,日富月奢。《汉书·食货志》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汉代一度实行的榷酒之政(即酒类由政府专营)也无法彻底施行。

文学社会生活的反映,面对如此兴盛的酒文化汉赋作为当时文学样式的杰出代表,就历史地承担起了反映汉代酒文化兴盛的使命。 二、汉赋中的酒

在现存汉赋作品(含残篇、残句)(本文论及赋作时以龚克昌《全汉赋评注》为基本的文本依),以酒名篇者有邹阳、扬雄和王粲的同题之作《酒赋》3篇。此外尚有言及酒事者共约30篇,其中字出现了约60处,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诸如酿酒的原料和方法、饮酒的场合与功用、滥饮的弊端、饮酒的礼仪和习俗、酒器、名酒的品类和特色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汉代酒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当时和后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辞赋中涉及到的酒种类繁多,其中基本分为酒类、醴类和醪类。

邹阳《酒赋》说: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骏。汉赋中不少地方都是酒、


醴并提,这里已经比较了二者质地的不同:酒之色泽清澈,而醴之酒体则比较浑浊。又张衡《南都赋》酒则九醌甘醴,十旬兼清。”“而称表明是甜酒。《汉书·楚元王传》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在功能上,酒、醴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在各种仪礼中,虽然酒、醴并陈,但相比而言,酒使用的场合比较多。如前,以圣明譬喻清酒,以顽骏指称浊酒,可见应是用于正式场合的。这与《诗经》的时代大不相同。《诗经》的时代以醴为尊,酒次之,醴多用于祭祀和国宴。如《诗经·小雅·吉日》写周王田猎后会饮诸侯: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而酒多用于一般场合。

汉赋中的酒除了称为的外,还有。如枚乘《柳赋》于是樽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桓谭《仙赋》吸玉液,食华芝,漱玉浆,饮金醪,出宇宙,与云浮,洒轻雾,济倾崖。张衡《南都赋》若其厨膳,一酒则九醌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薪。”“的基本词义是汁滓混合的酒、带糟的酒,但在更多时候则释为味道醇厚的酒。 此外,汉赋显示当时的人们好饮色浓味厚的酒,而且往往以此为标准来评价美酒。邹阳《酒赋》曰:其品类,则沙洛渌酃,程乡若下,高公之清,关中自薄,青渚萦停。凝醇醇酎,千日一醒。”“凝酵醇酎意谓味道浓厚的酒。沙洛渌酃等各种酒之所以为名洒,就是因为其酒味浓厚。

三、汉赋中酒的文化功能

从酒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西周,酒礼已经成勾相当严格的礼节。酒行为自然纳入了礼的轨道,洒礼必须体现出贵贱、尊卑、长幼等各种关系。这时的酉更多的是与酒能致人迷狂因而具有通神效果的祭祀、巫卜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尚书-酒诰》有言:“‘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在周公颁布的这一《酒诰》中,他以文王代言人的身份下达戒酒命令,明确指出,上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因此严禁崇饮,违者处以死刑,即使是位尊如康叔,也要刚制于酉_4j这是在借天的威灵来巩固世俗的权威。

随着天之威灵的真实面目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君权神授仅仅成为维护统治所需要的宣传口径,人间英雄(帝王)可以完成对现实的强力统治时,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们更倾向于借助来建立帝王在k间的权威,而必须落实于各式各样具体的事勿上,酒即是其中之一。于是在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的色彩也愈来愈农,严格的酒礼显示出的是世俗权力,昭示着森严的等级,这与此前酒所附有的神巫特征大异其趣。

叔孙通在汉初制作礼仪,对当时及其后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对酒礼的严格规定也是如此。据《史已·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日: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日:得无难乎?”叔孙通日: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其中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是指对那堂不符合酒礼的官员要采取制裁措施。汉代对酒礼向重视和执礼的严格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孔臧在其《杨柳赋》中亦叙酒礼为威仪抑抑,动合典章,酒礼已经成为治理国家的典章的一部分。《史记·礼书》中说: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集解》引郑玄解释:大飨,夹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膈孰之也。可见,在重大祭典中酒是不可少的祭品。


统观汉赋作品,赋家写酒,更多的是从饮酒的生理作用,从酒满足口腹之欲的饮食功能出发,这是汉赋酒文化的逻辑起点。诚如扬雄在《太玄赋》中所说:茹芝英以御饿兮,饮玉醴以解渴。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下,汉赋中的酒展现了其文化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Cr.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