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去体验。数学与幼儿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把数学教育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中感受数学呢?现我就幼儿园数学发表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改进方法
新《纲要》提出“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就要改变传统教育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的圈子中跳出来。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例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 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
二 、积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幼儿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接收信息的环境,各种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起着稳性教育的作 用。提供合理的环境刺激,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7以内的数《摘果子》中,布置果园的场景,让幼儿不仅知道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味道,还体会了采摘果子,分果子,送果子的乐趣,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材料反复的出现在教学中。例如:数的形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幼儿园所用的操作材料都是些豌豆胡豆,图片全是水果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对操作活动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操作欲望。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教师自制的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是教师收集的小石子,花生壳,瓶子,盒子,回形针,各种豆豆等。
四、面对全体幼儿,注重个体差异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为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的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例如:在梯形的教学中,首先,利 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同 的小组。即:(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利用各种材料拼割成梯形;(4)利用梯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小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 、将学数学教学与其它科整合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幼儿的认识;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在涂色、粘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学习分份等;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蜂房、该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六 、在区角活动中开展数学游戏
新课程强调环境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从给动物分食——提供具有暗示性的分类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分类维度,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七 、在家庭中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请家长配合,让幼儿运用 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或到超市购物,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等。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义务,在家庭里也可以创设条件,利用环境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6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