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文综述》,欢迎阅读!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文综述
范金昌 3013550613 13电二
[摘 要] 要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就要明白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许多人仿佛觉得是一个能说清楚 又不太清楚的问题。事实上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能够说清楚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政治上必 须由共产党来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这些本质特征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现方式体现出来,即需要通过体现这些本质特征的具体的政治经 济体制、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出来,而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回答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个既清楚又不完全清楚的问 题只能由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来继续回答,这也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关 键 词]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广义上的社会主义,至少应包括两个基本层次, 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因此,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自然要回答这两个方面的基本 问题。总的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或基本原则是能够说清楚的,而且必须说清楚;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既基本清楚又不完全清楚,需要由实践来逐步做出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什么是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指社会主义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 (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社会主义内在的固有的规定性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固有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才使其成为这种事物;失去这些质的规定性,也就不能成其为这种事物。自然界中 的事物是这样,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形态也是如此。原始社会之所以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之所以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为资本主义社会,源于其内部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离开了各自的本质属性,就不能有这些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 此。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可以随意粘贴的标签,不是某种不定型的使社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状态的运动,它应该有自己内在固有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叫社会主义;没有其本质特征,就不能叫社会主义。
(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社会主义与其 他社会形态,尤其是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 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从性质上讲,两者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面,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各自的属性或特性。虽然它们之间也有某种继承关系,也有某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共性方面,但这些共同点是非本质的东西,不能决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只能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原则区别的东西。也就是说,要从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方面,寻找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
应该是普遍地自始至终地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的东西这是指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具备的东西。如果某些特征仅仅为一个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具有或者仅仅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所具有,那么,这些特征就不可能构 成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而只能是社会主义在某个国家某个阶段的特殊实现形式,因而回答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曾有过许多
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是社会主义内在所固有的,与资本主义有原则区别的质的规定性,也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共同具有的东西。坚持了这些基本方面,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抛弃了这些基本原则,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
把这些方面归结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必然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一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法根本解决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适应生产日益社会化的需要,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这样,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建立公有制,“剥夺剥夺者”,势必引起生产资料的占有者—— —资产阶级的殊死反抗,因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必须在自己的先锋队—— 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这样就有可能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无产阶级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做到。可见,作为社 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这几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津恩$美国传媒与中国形象[J]编译参考, 1992.2.13. [2] (摩) 弗·沃罗宁世界, 摩尔多瓦, 社会主义—— —摩共中央第一书记 弗·沃罗宁在摩共四大上的报告 [J] 国外理论动态, 200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 [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列宁全集(第 3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全集(第 3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