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早读任务巧安排》,欢迎阅读!
早读任务巧安排
摘 要:在早读时间内,改变布置任务的方式和奖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的方法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关键词:早读 任务 合作 奖励
从上学期起,我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索。一路探索,一路失败,但那些经验、教训却成为了我再次探索的宝贵财富。至今为止,不敢说“颇有收获”,但可以说“小有感触”。现就小组合作中早自习任务的安排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早自习的内容一直是读英语,时间一般为半小时。按理说,英语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早晨起来神清气爽,学生记忆效果应该很好。但实际上却是事与愿违,在早自习的这段时间内,学生不是仍然昏昏欲睡,就是忙着赶补昨天没完成的作业。有一位老师曾经做了一个不雅的比喻:“早自习的课堂,就像是死气沉沉的太平间!”或许这个比喻有些言过其实,但也生动的表现出了早读效率的低下。
为此,我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认真地分析:
一、昏昏欲睡是生理正常现象,尤其在冬天,连大人都贪恋暖床,何况是十几岁无忧无虑的孩子?
二、前一天因为作业多或贪玩没完成的作业,今天老师就要检查,写不完老师轻则训斥,重则责罚。与这些作业比起来,早读课上读英语的作业,就显得有些无足重轻。况且读英语,只要张嘴读过就行,其完成作业的程度不像其他手写作业容易检查。这项任务感觉可有可无。
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对症下药,从原因入手。学生昏昏欲睡虽说是生理现象,但如果有强有力的激励体制,这种现象就会消失。“赶作业”现象其实反映了早读任务安排的不科学。早读的任务安排,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背3a; 背上节课讲过的知识点。对于学优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完成老师完布置的任务。但大部分学生不读而只有他们读,缺乏气氛,就会越读声音越小。对于学困生来讲,本来就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没人“逼迫”,自然也乐得“逍遥自在”。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从改变早读任务的安排开始做起——我把笼统的任务分解成明确的几个不同的部分,以流程形式安排。以“背上节课的知识点”这项任务为例。这些知识点包括单词、词组还有句型。任务的安排流程为:“单词——词组——句型”。每个环节还根据内容量的多少,标出大致所需时间。每个环节以组为单位自我检测。上课时班级总体分号分层以不同形式检测。检测可以是“抢答”,可以是“笔试”(我们班级以“前后六人”为一小组,三人同桌。按上次考试
成绩前后分为1—6号。一号为每组成绩最好的同学,六号为成绩最差同学。)按完成内容的多少和质量为检测同学打分。一般要求1—4号学生全部完成任务。5—6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己所能,先完成单词,完成多且对的同学加分。加大上课检测的力度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动力,“分层分号检测”成为各号不同层次学生尽己所能的催化剂。1号是班级学习的“佼佼者”,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仍旧会在本层学生中落后;6号是“学困生”,但如果努力学习,也会为本组成员争分添彩。1号为组长,总管全组学习,并负责对学困生辅导和督导。其他各号也有相帮义务。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明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早读效果明显提高。
“一分的态度奖励”做后盾推进——
由于目前班级的奖惩机制侧重小组的整体成绩,忽略个体奖惩,由此一段时间之后,个别集体观念不强的学生早读时又开始“溜号”,组长怨声连连:“老师,XX学生不学习,让他学,也不学!”针对这种现象,我实行了“一分奖励”机制。即只要学生早读认真学习,不管效果如何,都加”一分”。我曾经跟学生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可能有天生的优差之分,但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这“一分的奖励”既是对认真学习态度的奖励,也是对集体观念强的一种认可。”每天上课前,我会对学生的“一分奖励”情况认真了解。在课上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给予表扬;课下对那些仍然“懒散”的学生作个别思想工作。应该说,“一分奖励”机制在激励小组学生的态度上起了有效地推进作用。
当然,各学科有效的小组成效,离不开班级对小组的“奖优罚劣”,离开了有效的奖惩措施,小组合作的一切措施便显得苍白无力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5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