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文化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议论文,中华文化](/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4.jpg)
中华文化的议论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1
人生当中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当妈妈,第一次当小警察,第一次去横店,第一次去牛头山……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那一次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为了让同学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弟子规》,我决定给大家上一堂《弟子规》的课
“上课。”我学着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喊,“同学们
好!”“老师您好!”同学们也严肃地回答,我好不容易忍住不让自己笑出声,就一股脑儿把她憋进了肚子里。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应该多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同学们认真地听着,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弟子规》中的名言让我感受颇深。记得有一次,我剥开香蕉,发现香蕉上有一点点芝麻大小的黑色的东西,以为这根香蕉已经烂了,随手就把它丢进了垃圾桶。正巧,妈妈看到了,就生气地对我说:“睿睿,你怎么这么不爱惜粮食呀。”我觉得十分委屈,反驳道:“这香蕉不是有黑掉的地方吗,她不是烂掉了吗?”妈妈严肃又语重心长地说:“事虽小,勿擅为!这根香蕉虽然黑掉了,但它并没有烂,只是在运送地过程中撞到了,才会这样,你以后遇到不会或不懂的事情时,不管它是多小的一件事,都不要自作主张地去做事!”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而这句《弟子规》中的名言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让我受用不尽。
诵读并理解了这些弟子规的意思后,我们玩了一个轻松的小游戏,看意思猜弟子规名言。看着树林般的手举了起来,我都有点儿不知所措了。我点了几个同学的名字,他们都回答地非常流利。看来,他们对《弟子规》都有了非常好地理解和感受,我的目的达到了,这节课也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这是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口干舌燥,背后都有汗了呢。
第一次当小老师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辛苦,更深刻地理解了弟子规,也让我亲近了中华文化,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坚定了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2
提到中国华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儒家、道家、法家等;然而很少人会想到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等的古典学派,更没有人提及“诸子百家”中剩余的那一百多家学派了。为何儒家、法家、道家会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其余各家却在历史的长流里销声匿迹了呢?来看看儒家的发扬历史吧!
在孔子时期,儒学刚刚创立,同样,也很不兴盛。孔子本人有着治世之愿望,却也只能在鲁国为吏。随后他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思想,却并不为人看中,在周游途中还几次险些丧命。可见,儒学并不为当时时代所认同。
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汉武帝所认同后才产生的。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种能够顺应集权统治的治国方式与思想指导。而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说法,很好地反映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假如没有董仲舒的话,儒学是否会对中国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还是未知的。 然而时代跃迁,现如今,儒学传统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让现代人将几千年前的学术奉为圣典也颇不现实。如今信息文化交流速度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也不可能再产生一个像董仲舒一样提倡“惟‘儒’独尊”的思想家;就算有,也不会被当今时代认同。
传统需要继承才能够流传,而继承则需要当代人对传统的认可。很显然,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界。犹如杨修口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以生机勃勃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要想让传统文化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变化,让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如今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上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不同。文化必须活在各个时代中,必须成立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这或许会改变甚至否认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但若不这么做,现今的传统文化就会很有可能沦落为未来的糟粕文化,民族历史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历史。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
道可道,非常道,中庸之道,大道也。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甚至矣乎!”
观中国泱泱五千年岁月长河,你会发现,古代建筑常常具有高度和谐统一的对称性。如故宫以中轴线为准的双侧对称格局,气势恢宏;又如孔庙两旁耳房对称,颇显文化中正之风。和谐统一的对称性体现了古人对完美的追求。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通过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完美状态,此即为中庸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3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