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音调 教案》,欢迎阅读!

声音的特征——音调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建立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发声体的振动为主线,进一步探究声音的特征——音调,为后续超声波、次声波、音色、噪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是形成完整的声学知识链的重要桥梁。
本节可以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声音的音调,学习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同时可以通过对我国古代编钟的知识学习,激发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感受“观察”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学习过程,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对韵律的研究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实践探究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难点: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结构有关。
四、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塑料尺(钢尺)、塑料吸管、剪刀、梳子、一次性塑料杯、发音齿轮、玻璃水杯、尤克里里、敲琴、笛子、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以设问点拨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并通过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结构有关。方法是:以发声体的振动为线索,从生活中的小实验着手,借助演示实验,学生自主体验,引发猜想,并动手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探究。通过交流、探讨,归纳结论,并通过设问激趣,引发新一轮的猜想、设计,并进行课外的自主探究实验活动,把探究的过程由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
七、教案示例
(一)引入
1.情景(演示实验1)
复习响度:敲击同一个玻璃杯,让学生听响度的不同。
再敲击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烧杯,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变化,引出音调。 (二)新课
2.播发一段音乐
(1)问题:你们听出这三个音符的不同了吗?怎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小活动
3 学生活动1
用塑料尺(或钢尺)和梳子进行活动,猜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1) 学生交流 4、演示实验2
旋转固定在同一根轴上齿数不同的齿轮,拿一个塑料一次性杯子的杯沿去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听声音的高低区别,把结果记录在活动纸上的表格中。
(1) 学生交流结果
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生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 教师总结:物理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因此,音调高低就和发生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符号f, 单位:赫兹 简称:赫 符号:Hz
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3) 介绍自然界动物能发出和听到的频率
5、问题
为什么物体会发出不同高低的频率呢?同学们是否可以用桌上的吸管和塑料尺(或钢尺)实验来找出什么原因?
(1) 学生实验1 想办法使桌上的吸管和塑料尺(或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 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发生体的粗细,长短,大小,松紧,其实就是发生体的结构。发生体的结构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因此,振动的频率与发生体的结构有关。
(3) 教师拨动尤克里里等乐器,发出不同音调,学生解释原因。 6、巩固
图片展示我国战国时期的编钟,听编钟的声音
问题:“大弦小声,小弦大声”中“大声”和“小声”中的“大”和“小”指的是什么? (二)总结
(三)巩固练习及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l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