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欢迎阅读!
中华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中华诗词大会可以走得更远
在鸡年来临之际,诗词大会可谓是送给全民的浓浓的精神鸡汤。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童;从电视到网络、微信平台,谈论最多的还是诗词大会,谁谁的表现,专家的水平,主持人的风度如何如何。其受关注、喜爱的程度远远大于春晚。这对于诗人、老师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对于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件幸事。然而,近日在我们珠江月诗社展开了一场关于这次诗词大会一些细节合理与否的论争,我觉得作为诗人群体中的一员,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看看能否为以后的诗词推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这次诗词大会,我觉得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题目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在争夺攻擂者这个环节以“飞花令”决胜负,既是再现了古代文人的娱乐方式,也大大检验了选手的诗词储备量和心理素质。一般能挑战的选手,诗词储备量绝对够用,关键是能于高压之下迅速输出,这确实具有很大的挑战。
另外,在电视画面的设计上,一轮圆圆的月亮为背景,配以书画或者非常有韵味的音乐,很适合古典诗词。百人团的答题情况,万箭齐射又具有动感和现代性。 二、参与面加大,提高了竞技性、趣味性和不确定性
百人团的参与,增加了受众面与趣味性。百人团的组成、集训首先是一个宣传和强化过程,也是让团友们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是建立友谊互相取长补短的一个良好契机,估计这个形式也是受到了很多娱乐节目的启发,由更多的.人观战到更多的参与,由象牙塔走向平民百姓,增加了受众面。这样,凡是对诗词有兴趣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可能都会成为百人团中的一员,也有可能挑战擂主成功而备受瞩目。所以,这次的百人团成员中有七十二岁的老人,也有十岁的小孩;有专业的中文教师,也有农民、工人,这里以诗词为语言,以诗词为标准,一起走进诗词的王国。 三、主持、点评与选手的互动
董卿作为诗词的主持人,落落大方,言辞和气氛调节也很得体。在这个过程中,介绍白茹云的诗词历程,在病魔折磨下,那么乐观坚强,用诗词濡养心灵和面对现实的困境,也是一堂人生励志和诗词精神功能的一次宣讲,算是一种坚韧人生观的再现。还有,介绍“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词时,引出七十二岁的老人陪着外孙开始学习诗词;解读“化作春泥更护花”时介绍贵州山区的中学老师,为他们的情怀和执着而感动......这些跟古代诗词的修心养性的目的十分吻合。古人学习诗词,更多的是用在生活中。而且,所谓文如其人,我们看到的诗词,不仅是美丽的
文辞,更多的是诗词背后那颗对待社会、人生、他人的一颗心,并从中得到激励和效仿。
主持人和专家点评也延缓了比赛的节奏,起到放松气氛的作用,让大家可以慢慢享受这个过程。
然而,任何一件事件,总有它可以改进的地方。最近网上盛传关于对这次节目的一些瑕疵,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家是本着爱护央视这样一个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平台,格外期待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期待我们心中最美的古典诗词得到更完美的展现和推广,而不是怀着一颗不平的戾气之心而发泄怨愤。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讨论可能改进的地方。
一、这次大会变成了背诗大会
提出这些观点的,我想主要是在进行古典诗词创作的诗人。诚然,如果全民不仅会读诗还会写诗,那是相当美的事情。可是,这件事在古代读书人中也做不到,在今天更是困难。古典诗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文体,不仅受到各种格律的桎梏,更有创作天赋的限制。会写文章的人不一定会写诗,这是文体差别使然。
而且,作为传统文化复兴中很重要的一环,普及古典诗词,央视能于背诵诗词中讲解分析诗词继而引申到人生、社会的各个层面,我觉得已经在古典文化宣传方面取得了很重要的进步了。即使诗人创作,也是要以背诵、鉴赏作为基础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和借鉴永远是创新的第一步。任何学科都一样。
二、古典文学的博导不懂平仄
康震教授在读苏轼的这首《次荆公韵四绝 》(其三):“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时,将“入荒陂”读成了“人荒陂”引发了大量诗人对古典文学教授不懂平仄的质疑。按照格律这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而如果读成“人”,那么明显是不合律的,由此证明教授不懂格律。
三、古典文学博导创作的诗很老干
康震教授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确实,这首绝句不仅不合平仄,还失粘。而且以口号的形式来表达新时代诗词复兴的良好愿望,没有古典诗词的含蓄隽永等韵味。
这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反思,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反思的脱节。在古代,因为自从唐代科举考试就要考核诗文创作,所以,作好诗是他们的入门砖,也是必修课。
而今天随着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诗词创作已经不是主要的功课,能欣赏就足够了。这也造成了即使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也不一定懂创作的现象。
当然,写诗当一个诗人特别是有成就的诗人不仅跟学习,还跟天赋有很大关系,所以,允许有人专门做理论研究,允许有人创作,所谓评论者并不一定会写,在哪个文体中都有这个现象,他们所用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但是,用自己创作古典诗词的经历来看,自己创作诗词,绝对是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分析有了质的飞跃。以前觉得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觉得诗人得来何其容易,然而,在反复的诗意提炼、结构安排、韵部及词语选择等等方面捉襟见肘,更理解一个真正的诗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触何体验。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会促进我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古人的诗意、遣词炼句的妙处,从而更恰当而深入地传播古诗词。
从欣赏及创作诗词的角度来说,我也期待至少古代文学方面的学者,也要写写古诗词。并不要求诗词的水平多高,而是从创作和研究双向思考一定更有利于多方面的发展。而且,我也期待以后的诗词大会能在最后的擂主争霸环节,增加现场创作的内容,也如“飞花令”中规定的主题一样,现场抓阄,写绝句或者小令,限定时间,由真正懂得创作的专家评出优劣。这样,古典诗词的推广就会像另一个深度进发。当然,这也是非常有难度和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一个理想的设想。 总之,从这届诗词大会中,我们看到了全民参与以及观赏的热情,也看到了参与者高水平的发挥,这对于娱乐至上以及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无疑很有阻击作用,对民众的欣赏习惯推广古典诗词也有启发与指导意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家不懈的努力,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优美的诗词韵味可以成为生活、娱乐、审美的首选。而一些不足之处也是要靠大家努力去改进,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而不只是观望者和评判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