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欢迎阅读!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双一流”建设要求使得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显,而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属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途径。文章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意义与现有模式,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双一流”;青年教师;国外培养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意义
1.1 利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一种培养形式,培养过程是青年教师必须亲身经历的个人实践,青年教师在其中占据主体地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说到底最本质的是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工作的意义之一是利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获得宝贵的“安心深造”时间。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刚刚经历由博士研究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一方面出入职场相对缺乏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学校布置的教学科研任务带来的压力,往往疲于应付校内的各类考核而无法安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师应具备的相应职业能力[2]。出国访学恰好将青年教师从这种无奈的困境中剥离出来。教师在国外访学期间的生活一般比较简单,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自由安排学习和科研时间,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努力补齐自身存在的“短板”。
第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外教育、科技发达国家抓住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关键技术革命机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体系较成熟、发展水平较高,在某些前沿领域、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国外培养,一般会将他们送往国际知名大学优势学科的科研团队。这些科研团队经费充裕、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在此访学的青年教师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攻关能力。 第三,拓宽学术国际视野。学术界的国际合作是未来科学研究工作的主流发展方向。青年教师在国外访学期间,充分受到严谨的学术氛围熏陶并学习规范的学术道德准则,与专业领域内世界一流的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并建立稳定的联系,这为自身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圈、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极大的拓宽了青年教师的学术国际视野[3]。
1.2 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工作,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促使青年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显著提升了学校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力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大量从国外访学归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甚至成为创新团队和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4]。这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强校战略要求,起到了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和优秀人才。
1.3 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高校青年教师出国访学,不仅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到国外的大学或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习活动以及学校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的需要,同时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国高校派往国外访学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以及我国在外访学青年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日益活跃,对外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世界更多地听到了中国声音。
2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现有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现有模式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为主。1996年我国成立直属教育部的非盈利事业法人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2.1 主要选派类别
高校青年教师可以选择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类别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高级研究学者,留学期限为3-6个月,主要面向少数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且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青年教师,赴外开展 “高精尖”的学术研究;第二类是访问学者,留学期限为3-12个月,面向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赴外开展访学活动;第三类是博士后,留学期限为6-24个月,面向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赴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第四类是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6-48个月,主要面向艺术、体育等领域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赴外攻读博士学位。 2.2 主要项目
高校青年教师可以选择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主要有以下五个[6]:第一个是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是针对高校教师选派人数最多的项目,但对申请者的学术基础及成果有较高要求,相对申请难度较大;第二个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该项目面向学生及教师,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高校青年教师可以申报;第三个是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主要面向高校重点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或实验室骨干,选派人数仅次于第一个项目,是最适合高校青年教师申报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第四个是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该项目对申报者所在省市进行了限定,选派人数与第三个项目接近,特别适合限定省市范围内的高校青年教师申报;第五个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仅面向艺术类人才,选派人数较少,适合艺术类高校青年教师申报。 3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工作整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作的不断推进,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高校过于追求派出青年教师的“高数量”。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的初期,国内高校为快速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而制定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现阶段已不再适用。例如,国内众多高校都将国外访学经历“一刀切”式地设置为各专业领域青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而随着学校事业发展至今,这一政策已明显“不科学”。部分青年教师选择赴国外访学是出于评职称需要等“功利”目的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难以满足高校差异化需求。因受学科底蕴、所处地域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高校事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访学需求的差异化越来越大,主要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为主的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现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4 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下一步探索
为适应高校事业发展需要,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尝试如下探索:
第一,调整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随着高校师资队伍国家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化办学进程的推进,高校应调整与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相关的出国访学经历要,取消非必要以及不适宜出国访学的专业领域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相关的出国访学经历要求。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内驱力,由学校“要我出去”向教师“我要出去”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出国访学质量。
第二,加强校际合作,开通个性渠道。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的主要模式应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逐渐向高校国际合作项目转变。高校应根据自身事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加强与相关国外一流大学的校际合作,根据本校青年教师国外培养工作的需求特点,开通个性化青年教师赴国外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江艳.“双一流”背景下国际化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促进性[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1):18-20.
[2]隋永强,庄会虎.“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11-112.
[3]龚美君,许桂芳.成长再出发:国外访学经历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42-44.
[4]王帆,张馨月.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研修效益评价研究——基于R校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09):25-2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Y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