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2024-01-08 03:39: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欢迎阅读!
隐性,运用,采访,记者,利与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作者:董琳

来源:《活力》2014年第03

[关键词]隐性采访;优越性;负面效应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颇具渊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近年来,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频繁采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而且更加使人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但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为此,笔者以自身从业十年的经历,简单总结了新闻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一、隐性采访的优越性

隐性采访之所以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被记者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甚至被一些权威媒体的记者当做是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采访手段难以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魅力:首先,通过隐性采访手段获得的新闻往往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一则新闻的新闻价值与采访的难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采访的难度越大,其新闻价值就越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实却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在问题报道、批评性报道中。在公开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有充分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甚至是作假的准备,这为获取真实的信息带来了很大难度。而利用隐性采访使之避之不及,可以将事件和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以北京电台记者张勉之暗访假发票市场的新闻为例,卖假发票的不法商贩对于生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公开采访根本不可能揭开真实内幕,连卖假发票的证据都很难拿到。记者于是采用暗访的方式,裤兜里揣上录音机,与卖假发票的人假作攀谈,获得了许多生动真实的内幕情况,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其次,隐性采访推出的新闻报道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作品大多是比较有深度、有影响力的。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新闻文风的单一、沉闷,缺少可读性、更缺乏人情味,受众存在着普遍的抱怨。而隐性采访中,记者既是采访者、又是当事人,呈现给受众的是他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反映,因而生动、鲜活。它改变了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新闻文风,具有革故鼎新的开拓性质。相对来说,隐性采访一般都是深度报道。涉浅者得鱼虾,入深渊者得蛟龙,正因为是深度报道,所以,尽管它不是常用的方法,可一旦成功,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因此隐性采访得到的作品可读性都比较强。它揭示出了一般受众不易接触到的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形式和内容都很新颖,令受众在接收到通过隐性采访传递出来的信息时觉得耳目一新。隐性采访的独特作用,还在于它能一针见血地抓出问题的实质,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采访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可以进行有效的揭露批评和监督,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隐性采访的负面效应

隐性采访有其优越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它在为记者带来成功、为受众带来更加真实和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隐性采访频频侵权。据新闻出版总署法规司统计,“1987年~1992年底,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审名誉权诉讼案件220余件,约占侵害人身权案件的85%。涉及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占27.7%”。另一方面,造成了媒体的双重标准。媒体可以运用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方式,也可以假冒身份去欺骗被采访的人,却不允许被采访对象有欺骗行为;还有的报纸电视,对社会的偷窥行为进行批判,自己却毫不顾忌地使用偷拍偷录;媒介对一些社会象和事件进行道德审判,却从来不对自己进行道德审判。媒介的这种双重标准,引起受众的反感,大大降低了媒介的公信力。

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隐性采访主要就是通过偷拍、偷录、偷听等手段获取社会材。一方面由于贴近百姓生活,受到观众的欢迎,认为利用这种手段是理所当然的行为,是完全合理的,并在窥人隐私的新鲜感中获得快感;另一方面,这些手段的运用,无形中构建出一个对读者、对听众仿佛无处不在的象征性现实,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长期地、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当隐性采访通过平面、电视或网络媒体公开地展示某些涉嫌隐私的采访内容时,它所示范的是偷拍隐私内容可以娱乐大众。

隐性采访较于显性采访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性更强。它所带来的那种真实感是受众无法抗拒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最大的优势上,隐性采访陷入了一个怪圈”——这样得来的材料就客观了?公正了?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眼见为实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斯托金认为,目击者的叙述虽然比道听途说更加可信,但并不总是可靠的。在隐性采访中,观察是一个主要方面,但感性的真实往往不能代替理性的真实。偶尔为之或者惊鸿一都可能使获得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如果记者再缺乏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理性分析,即使是用了隐性采访法,他所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在采用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手段采访时,记者的人身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隐性采访从诞生之日起,就随之而来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隐性采访中的报道大多数都是批评性报道或揭露性报道,其报道对象多数是违法违纪者,甚至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旦被识破,必然会使对立方恼羞成怒,从而危及记者的人身安全乃至生命。因此,隐性采访中记者常常处在一种危险的环境中。 三、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某种意义上,隐性采访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当它痛快地砍向社会阴暗角落里的邪恶和罪行时,却经常可能伤及无辜、甚或惹火上身。其实,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由于它采取了有别于人们常用的采访手法,而这些采访手法又与人们公认的一些道德理想、道德原则相冲突,因此就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一些道德责难。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意义,所以,其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在新闻实践中慎重运用隐性采访。 (编辑/李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H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