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教培机构

2022-12-05 19:03: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双减”政策下的教培机构》,欢迎阅读!
政策,机构
双减政策下的教培机构

作者:国瑾

来源:《商周刊》2021年第16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只是一方面,如果只监管培训机构,不疏導家长的培训需求,将很难起到减负的实际效果。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始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治理全面规范,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同时,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严禁资本化运作。


眼下正值暑期,大部分学生在假期制定了学习计划。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不少学生的家长在假期都为孩子安排了学科课程培训及兴趣课课程。如今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培行业的现状如何?教培机构及从业人员又有什么样的转型计划?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教培机构转型求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青岛的多数教育培训机构仍在正常营业。一家学科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等待更多的政策细节出台,还没有接到关于调整的相关通知,各个机构的门店也在正常营业,秋季课程也接受正常报名。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虽然还没有具体要求,但机构也会积极配合双减政策,并正在规划将上课时间调整到周中,节假日不再安排相关学科课程,同时也在考虑从学科课程向非学科课程进行转变,进一步研发一些艺术运动类相关的课程

在走访中,39岁的教培从业者袁梦告诉记者,她2018年在青岛创办了一家教育机构,做小学学科教育,现在有300多个学生。她告诉记者,平时学生上学时间紧,课程基本都排在周末,双减政策一旦落实,这些学生可能不再来补习。目前,青岛具体政策还没有实行,也没有家长退费,但政策如果落地,可能又是另一种景象了。袁梦说,大政策出台的那天,她几乎彻夜未眠,反复想自己未来的出路。她也想过,一旦有具体要求,她可以先缩减规模,改成一对一家教,但无论是专攻一对一家教还是改为线上上课,成本都很高,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她的强项。对于她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周中上课,周末尝试开一些素质教育课程,但开发素质教育课程对她来说几乎是从头再来,加上课程的开发等多个因素,又是一大笔成本。此外,对于学生的需求,她认为素质教育还不是刚需,目前的现状让她进退两难。

27岁的刘颖本科毕业于某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便进入了教培行业。她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大型教育上市公司做教师,所以这让她很有成就感。她告诉记者,她毕业那一年培训机构非常火,她自己带6个班,教的是英语科目,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近一万块钱,在她的同龄人中也算是高薪。就这样,她在同行业中辗转几个公司,都是头部在线教育机构。时间久了,她从一线教师做到了督导,工资每月能达到近2万元。本以为前途一片美好,但是在今年7月初她收到了裁员通知,主管给她的理由是项目优化,让她再看看其他工作机会。虽然公司也给了一笔补偿金,但她心里依然还是有些失落,毕竟她的心里还有一份教育情怀。正当她再准备再重新回到教培行业时,网上铺天盖地的双减政策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告诉记者,她思考了几个去向,一个是去私立学校当老师,一个是考研究生,还有一个就是考公务员。现在来看,公务员是最现实的选择,她打算一边做家教,一边备考。 还要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

据相关媒体报道,全国有近70万家教培机构,1000从业人员。双减政策背后,牵动着培训机构创始人、投资者、教培从业者、家长、学生等上亿级民众的神经,K12教培机构的出路在哪里?针对培训机构创始人,政策给行业转型或规范提供了时间窗口期,1年内有效减


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然而,实际上,众多的公司早有预期,且已经在积极转型。

今年来,好未来瞄准成人教育领域,整合了旗下的考研、留学、语培业务推出轻舟品牌;高途对旗下考研业务进行了升级,陆续将重心转至成人业务;猿辅导旗下斑马APP推出了美术、写字、编程启蒙等素质教育课程,且新增了南瓜科学的入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大教育近期宣布成立集团新业务事业部,全面负责集团新业态战略布局、规划、拓展,新业务事业部下设咖啡餐饮中心。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政策也确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这意味着其他城市还有足够的转型空间和余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只是一方面,如果只监管培训机构,不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将很难起到减负的实际效果。要疏导家长对培训的需求,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落实学校自主权,尽量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二要学校、社会更多履行教育职责,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与假期托管服务;三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否则会和过去历次减负一样,越减学生的负担、家长的焦虑越重。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创造多元成才路径,才能切实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Fs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