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刍议菲利普·罗斯作品中人物的两面性》,欢迎阅读!

刍议菲利普·罗斯作品中人物的两面性
王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摘要: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笔下的人物由于处在独特的社会处境和民族特征下, 其人物性格都具有两
面性,既主动地接受这个社会,同时又消极的排斥它。既被同化又被异化。从而主题往往体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透过罗斯笔下的主人公,揭示的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现实状态。
关键词:两面性;犹太作家;异化;精神危机
诺曼·梅勒在短篇小说The Man Who Studied Yoga (1959)中曾这样描述过犹太人当时的处境,“他骑在墙上,一面是他从未见过而已失去的国家,一面是他目前生活其中而又把它拒之门外的国家。”①(第4页)欧文·豪在《评论》(Commentary)中曾写道:“对我们笔下的当代知识分子来说,身为犹太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要不当一个犹太人可同样的不容易。”这些描述都足以说明犹太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中所处的困境。犹太人移居美国以来,逐渐失去它们本族文化,又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他们犹如流浪异乡的孤儿,处于彷徨﹑无所依恃的状态。犹太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大都在传统与现代,异化与同化的矛盾中徘徊,所表现的人物性格都有两面性的矛盾特征,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历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甚高的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纽约时报2000)在当今美国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每篇作品在美国文坛上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罗斯同贝洛和马拉莫德一样,都是大学作家,曾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国家文学艺术学院奖,欧·亨利奖,福特戏剧奖等多种荣誉。1970年被选为国家文学艺术学院成员。这颗文学上的常青树虽年近70,但仍笔耕不辍。在90年代他发表5部作品,部部得奖,包括全国图书评论循环奖,福克纳奖,普利策奖等。同时又是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中的热点人物。
罗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解说犹太移民生活在异邦文化的夹缝中所显示出来的种种矛盾现象,他在作品中公然议论堕胎,性一类的问题,对犹太人的一些消极性格的描述也淋漓尽致。由于深受詹姆斯,福楼拜,康拉德,托尔斯泰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罗斯在其作品中对犹太人在美国文化压力下而产生的种种不满情绪以及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罗斯的第一部故事集《再见吧,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使他一举成名并获得全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小说通过一个恋爱故事揭示了犹太人心理的矛盾困惑。主人公尼尔·克鲁格曼是位图书馆管理员,一个二十三岁的普通犹太青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遇上了布兰特·帕特金,一位周身散发着新暴发户铜臭的犹太富翁之女。尼尔一下子坠入了情网,布兰特一家代表着一种他向往的物质文明:金银餐具,健身用品,宽敞的住房和豪华的摆设。当尼尔走入布兰特家地下室时,他是这样描述的:“我在楼底下打开灯,对眼前出现的景象,并不感到惊异:松木地板,竹制家具,乒乓台,像镜子一样铮亮的酒柜,上面堆放着各种式样和大小的直口杯,冰淇淋桶,圆酒瓶,混酒皿和玻璃棒,高脚杯,法国大杯,„„总之,酒宴席上的一切器皿,应有尽有,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②(第135页)布兰特的家就像一个童话的国度,尼尔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哥伦布,在漂向一个神奇的新世界(这也是该小说篇名的由来)。他向往帕氏家的财富和地位,一心想挤入上层社会,所以他努力的适应着或者更准确地说他迎合着布兰特一家:为了取悦帕特金太太,他与她攀谈犹太教会,尽管他是那么不感兴趣;他努力的讨好布兰特的小妹妹朱丽叶,尽管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因为她是全家人的宠儿;他非常害怕失去布兰特,竭力的适应着她种种的爱好。但在他内心深处,他一直怀恋着贫民窟纽瓦克“我坐在公园里,感到自己对纽瓦克了如指掌,我对他的依恋如此之深,以致这种感情不能不发展成为热爱。” ②(第126页); “回纽瓦克去
的愿望一直在折磨着我,在那儿我可以坐在弄堂里,自在的嚼着糖果”②(第134页)尽管尼尔努力着,但他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出身和经历的巨大差别以及思想上的鸿沟最后使他们分道扬镳。尼尔是一个矛盾性的人物,他一方面向往帕氏家的财富和地位,但又厌恶帕氏夫妇的庸俗,他的自尊心告诉他不能一头栽进这个坐享其成的世界。另一方面他又很自卑,鄙视他所处的贫困世界,在那里生活意味着劳而无获。这样,他在矛盾中挣扎着,拒绝贫富两个阶级的价值观,但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他无法适应环境,处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对抗之中。在故事的结尾,作者没有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主人公失恋后如何痛苦,却着重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分手的那天晚上,尼尔站在布兰特的学校图书馆前,望着自己的影子陷入了沉思。一阵惆怅过后,他对自身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这燃起他对生活新的希望。近旁柜子上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新书提醒尼尔:犹太新年已经来临,舅妈正在纽瓦克等他回家过节。他的“根”还在纽瓦克。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里,一个犹太青年发现自身和寻找人生真谛的历程。
《波特诺伊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是一部佛罗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作品,他的发表引起美国评论界轩然大波。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和犹太人的隐私使其成为一本“黄色”的畅销书而闻名全国。这部小说突出了传统束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主人公亚历山大·波特诺伊是一位病人,以他对精神病医生的自白揭示了他内心的奥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小说中提到的“不能忘怀的人” 指的是一家之母索菲·波特诺伊,她不但控制着全家,也控制着儿子的自由。这位母亲是一家的道德中心,他那惧内的丈夫和缺乏天赋的女儿在家里没有一席之位。母亲与儿子是对抗的双方:一个咄咄逼人,一副胜利者的架式;一个唯唯诺诺,只有供罪的份儿。儿子有时辱骂犹太法学博士,借此嘲弄母亲,但是犹太教的传统影响使他不能不感到理亏而自责。为了向母亲显示自己生命的独立存在,波特诺伊便同各种纯美国女人发生性行为并要“从48个州各勾引出一个姑娘来” ③(第235页),在他看来再也没有比这更使母亲生气的了。他一面叛逆传统,争取自由,突出自己生命价值,一面又被犹太教传统影响束缚着而不能自拔,上演着内心矛盾和行为冲突的两面性。
《污点》(The Human Stain)是罗斯的新作,此书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各方瞩目,还有评论说这是影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私生活。小说主人公是71岁的科尔曼·修科教授,他极力淡化自己黑人的角色,处心积虑的挤入了犹太人的圈子。他在大学了讲授古典文学,就在他将要退休的时候,突然被人指控对学生有种族歧视倾向,进而又有人谴责他于一位年仅34岁的女子关系暧昧。修科教授已是一位犹太人,对他的指控完全是无稽之谈,但他不愿意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宁愿背着黑锅辞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笔墨集中在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想讨个说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另一方面,他有意躲避,不想更多的卷入而暴露自己。这个污点带有一定的嘲讽和象征意味,它不仅仅指个人的污点,从大范围讲应是反映西方世界人类精神的污点。
美国的犹太人有着不堪回首的历史背景,独特的社会处境和民族特征,这些情形反映在当代犹太裔作家里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异化。犹太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虽是犹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的却是整个西方世界中普通人一种现实状态,正如马拉默德曾说过:“所有的人都是犹太人,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而已。” ④(第195页)这一断言似乎牵强附会,但不无道理。它代表了西方普通人的一种共性,是西方社会精神悲剧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① 秦小孟. 当代美国文学概述及作品选读.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② 菲利普·罗斯. 再见吧,哥伦布.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③ Roth P. Portnoy’s Complaint.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 1982. ④ 钱满素. 美国当代小说家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The Two Sides of a Coi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B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