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论文

2022-10-10 20:5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论文》,欢迎阅读!
理论实践,社会主义,论文
摘要: ,社 主义 “ 生 ” 等 径, ,两 或缺 的,两 关键词: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比较;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一、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 一、城镇化内涵

复杂 使 口数 大, 等诸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

建议》 中指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求,

,尊 愿,扎 示了新农村的内涵。

由概念可知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农村变为城市,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从而最终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服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改变农村的性质,只是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

二、现实中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一):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城镇化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城镇化,在实践中按城市标准去建设农村,试图把农村村庄建成一个个小城镇,只注重村容村貌的改变,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热衷于大拆大建,要求农民的住房一律建成漂亮的楼房甚至是别墅的脱离实际现象;经常会出现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城市的扩张或理解为小城镇建设,而大量征用农民土地的情形,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使矛盾激化;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进行新一轮的征地运动通过低征高卖等手段剥夺农民利益;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上盲目模仿城市或与城市攀比而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二):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隔裂开来 。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思维,人们很容易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脱离城乡互动的情况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村一乡的小范围的事情,过分强调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建设农村而限制农民的流动,其后果就是农村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普遍贫穷。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只能流于形式,处于喊口号的状态。 三、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关系

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有紧密的联系,他们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尽快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城镇化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建设社会义新农村,必然会使农民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朝着先进的方向转变,也为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可以说,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推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利于城镇化发展,两者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




(一) 城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所在,又是其重要途径

从实现城镇化的可能性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距离中心城市较近,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市场基础,具有实现城镇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另一种是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农业生产其优势所在和经济支柱,目前不存在实现城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第一种类型的农村来说,其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城镇化,而不需要再经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过渡阶段。对第二种类型的农村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应该是以农为本,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 1.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现代化。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过高,因此,实现现代化难点主要在农村。农村问题的出路外,只有搞好城镇化,将农村变为城镇,或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共同富裕,早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城镇化问题既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2.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首先,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城镇特殊的位置和信息、基础设施、人才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它是农村实现科技兴农和技术现代化的主要基地;同时,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量的农村人口固守农业找饭吃的传统格局,可以加速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创造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辐射源,对传播先进文化、现代科技识和提高农村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以及农民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城镇化有助于深化农村改革。第一,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工的待遇问题、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等等,通过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探索解决,可以积累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有益经验。第二,城镇聚集了先进的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和管理要素,可以发挥其辐射作用,对周边农村的教育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等施加有益的影响。第三,城镇具备更为旺盛的市场经济活力,通过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可以

完善农村的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有益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再次,城镇化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第一,由于城镇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市场活跃,劳动力需求旺盛,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城镇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可以刺激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村集体的收入。农村集体和农村的收入增加了,也就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城镇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相对发达,广大农民通过对近在身边的城镇的学习和感悟,会向往文明的生活方式,这就为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提供了思想动力。所以说,城镇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聚集和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动力,必然会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利于城镇化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城乡差别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首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会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向往更为文明的生活方式;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生产率就会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这两个因素的合力下,就会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但是,由于大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其他各种发展成本也比较高,其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需要,不能到大城市生活的农民就会转而向中小城市流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随着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不仅大中小城市需要不断发展以提高其承载力,还会产生新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的发展也


就成为必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推动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的进程。其次,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需要城市加快发展速度,还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城市中农民的待遇问题、土地规划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必然对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我们建立健全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发展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实施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6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