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2023-01-11 03: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官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欢迎阅读!
官学,中国,影响,教育
官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与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据古籍记载,董仲舒认为在五帝时代,我国已有名为“成均”的学校,现在看来只能视为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我国正式的学校,则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的夏朝。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庠,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

商代的学校除“庠”、“序”之外,又减少了“学”和“瞽宗”。“学”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瞽宗”,建有专职的教师,就是传授礼乐,催生士子的专门机构。商朝学校尚无大学、小学之分后,教育内容以宗教军事居多,还要展开念、写下、算是的教学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国学与乡学两类。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国学分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只设一级。西周官学划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种类型,影响深远。大学分为五学,即所谓“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五学并举之规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领先地位。

秦朝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导致学校教育的退步和爆冷。汉武帝时创办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官学制度的奠定。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存有大学性质的太学,存有特定性质的鸿都门学(相等于文艺专科学)四姓氏小侯学(外戚集团创立的贵族学校)等。地方官研习按行政区划,分别成立学(郡国成立的,中学性质)、校(道邑成立的,中学性质)、庠(乡成立的,小学性质)、序(共聚成立的,小学性质),其程度尚无多寡之分后。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古代官学不仅依行政所属可以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而且依学校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专修儒经的学校,如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有专科学校,如直属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太医署所辖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太卜寺所辖的兽医学校等,均属职官性的专科学校,地方府州大学中,也设立了医学科,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称为科学校。在欧洲,直到l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才出现这类学校。而我们国家,早于欧洲一千年,在唐朝就创立了实科学校,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还有特殊学校,如弘文馆,以详尽图籍教授学生,崇文馆,以经籍图书教授学生。总之,多种形式办学,是唐代官学一大特点。

封建制度官学随着社会的行进,坎坷地发展着。宋朝官学对学生入学资格有所收紧,明朝国子学的教育对象更为不断扩大。宋代加设武学与画学,学校类型不断减少,唐代以后,官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减少,南宋至清代,《四书》已沦为关键的教材,史学与文学容也有所增加。


明朝中叶以后,封建制度进入了衰败没落阶段,封建官学制度则沦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曾遭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抨击。至近代,革命的洪流,终于将封建官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使我国教育进入了新阶段——私学。

古代私学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见到端倪。私学做为一种教育制度,则就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蓬勃发展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私学的初创阶段,成就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墨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伟人。其门生弟子多继承他开创的事业,私人讲学授徒。子夏办学颇有成就,所培养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皆“为王者师”。孟轲所办私学也盛况空前,“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墨子·公输》中,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墨家私学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其纪律严格,弟子为义战而死,视死如归。

战国中期,诸子纷起,发生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之学,大大多样了我国私学的内容。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程度而言,可分两级。蒙养教学与经师讲学,前者相当于中、小学,后者相当于大学。就主要形式而言,可分三种:经师讲学、蒙养教学和家学传授。

汉代经师讲学之风很丰,东汉更为兴旺发达,学生人数远远少于太学。两汉私学门下,存有不少知名的.大师,马融、郑玄等即为最出名者,他们的弟子常有数百上千人。郑玄就是一位极负盛誉的教育家,他在战乱中,桑泰20余年,及门弟子不出数千,着录弟子万人。等他死去时,“自郡守以下受到业者,缭缓前往可以千余人”。黟从郑玄的生平可知汉代私学之一斑。

隋唐之际官学繁荣,私学也颇发达,隋朝大儒王通,为著名的私人讲学者。宋代私人教学极为发达,著名讲学者有孙明复、胡安定、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等人。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以救国仁民为宗旨,一边着书立说,一边讲学授徒。

封建制度官学制度中,通常不包含蒙养教学,此项教育任务,多由民间私学分担。汉代蒙学谓之“书馆”;其师称作“书师”。唐代蒙学亦存有村校之表示。蒙养教学至宋代日益完善。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教本为“三、百、千、千”,即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宋元蒙养教学之所,存有乡校,家塾、冬学等名称,设置广泛,据传“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学诗作对。据古籍记述,宋代诗人苏轼曾测试过一农村蒙学八岁小童孙仲益。苏轼出题曰:“衡茅稚子璠玙器”,孙仲益立刻对曰:“翰苑仙人锦绣肠”,苏轼大加赞许。这一轶事,充分反映了宋代塞学学诗作对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0G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