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组织社会学十讲老师总结的笔记》,欢迎阅读!
朱培蕾: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在中国大学所开的讲座的内容整理,书中保留了口语化的形式,因此生动易懂,这本书写的很明白而且有深度,信息量很大,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思路清晰还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熟悉的例子。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其诞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其研究的基本框架还不完全确定,主要的理论都源自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其交叉性赋予了组织社会学有开放性和复合性的品格,可以借学术史梳理来明白它所在的位置。读这本书,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对一个理论,弄清楚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 (1)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什么是组织?正式组织算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也算一种,现代社会中对组织的边界定义是很模糊的,需要放在具体的解释框架中界定。但组织与个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着不同的个人或群体相互作用,而这些个人或群体通常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和观念。
为什么要研究组织?因为组织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为什么不同行业组织有如此相似的结构(组织趋同性)?为什么同样行业的组织中会有不同形式的结构和规模?什么样的组织在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集体行为)?如果人类社会是直线发展的,那为什么当今社会上会有各时期各式各样的组织并存?
社会学角度研究组织。研究组织的角度有许多,有政治学、经济学等等,这本书里说我们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组织。什么是社会学角度?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解释事物间关联的因果机制,这种机制不是决定性的、必然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上的,在事物间经常发生的,从逻辑与常识上能被推断出的一种相关。、因果关系不同于统计关系,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的事物间关系被称为统计相关,而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造成统计关系背后的因果实质。
组织学的发展历史:(1)从工业革命开始,韦伯的“科层制”、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著名的霍桑实验,组织学理论围绕“人”与“机器”不断地展开争论。
(2)20世纪50-60年代是组织社会学的第一大黄金时代,这其中有两大学派十分强盛:哥伦比亚(彼得·布劳:科层制与社会分工;默顿:组织的负功能 )与卡耐基-梅隆(Simon有限理性)。
(3)20世纪70-90年代,围绕“组织与环境”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其中又发展出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流派:新制度主义;种群生态学,这两个流派后来发展出两个较系统的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同时期,“事件史网络分析”对组织学理论有很大的促进。
(4)以经济社会学为基础的,着眼于中观机制的社会网络学派是90年代后期逐渐成熟的一个流派。在组织学理论中,它主要研究组织内部结构、组织间策略性选择伙伴关系等,该理论的分析单位一般为“个人”或者说“行动者”。 概括起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以下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信息理论 经济 博弈论 充分理性 制度学派 制度 社会网络学派 网络
2()组织与市场: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有限理性的研究思路有限理性
围绕组织理论周雪光主要讲了三种机制:经济学派的市场或效率机制、制度学派的合法性机制、社会学派的因果关系机制。在组织于市场一讲中,主要讲了交易成本学派的理论。该派的基本逻辑是:不同的组织形式决定了不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不同决定了组织的产生与否(组织与市场的转换)、组织的形式、结构及行动方式。交易成本分为两种:协调成本与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往往强调组织内部,而激励成.
本则关注于组织间的互动。所谓的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参与者的利益各不相同,参与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整体市场间的信息不完备所造成的。这里引出了信息理论的概念。 (三)组织与制度: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
制度学派对前述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矛盾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即研究组织现象无需关注组织内部约束,而应该关注它的外部环境。它的解释逻辑是:组织所处的环境造就了组织的特点。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已经存在的外部环境。任何一个组织都同时处于两种环境中:一是技术环境,它导致经济学效率机制的采纳;二是制度环境,它导致合法性(规范)机制的采纳。所谓的合法性,就是指迫使组织采纳具有规范组织结构和行为的一种观念力量。同时,模仿行为(即组织学习)使得组织在不确定之上神奇地设置了一种相对确定性,把环境影响减小到了最低。制度化即是组织不断被合法(规范)化的过程。
王彦玮:《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讲义或者教科书,作者主要侧重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路,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等。我主要讲第四和第五讲。第四讲与第二、三讲是一脉相承的,第二讲是市场机制,第三讲是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而第四讲是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一讲,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种组织现象,即不论是人还是组织都与社会网络的关系密切,通过这种现象引出主题,社会网络学派的理论思路,此外,作者还对比了交易成本学派、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学派的思路。
(四)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首先,作者阐述了科尔曼在其巨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中指出的研究社会现象微观基础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网络学派的研究着眼于探讨宏观逻辑之上微观层次上人的行为。接着作者从社会网络学派的发展史立足,阐述了社会网络学派的两个思路:即社会网络理论鼻祖齐美尔思想下的思路是从结构网络的角度去解释行为和关系。第二种思路的代表人物是科尔曼和林南,是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地位的意义,这是一种功利性的思路。接下来的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八十年代后,社会网络学派的理论代表人物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和博特的“结构洞理论”。所谓的“内嵌性理论”是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解释了人们行为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解释具体的经济活动,内容和形式。而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运用网络,生活的机遇就会大大改善,其基本思路就是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并提出了网络的工具性的功能。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又简要对比了一下格拉诺维特和博特的思想,社会网络学派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并讨论了社会网络理论的贡献和问题。接着,作者作出了一个理论方面的尝试,他试图在制度学派理论框架下,提出一个思路解决微观的基础问题。最后是作者对前面第二到第四讲中提到的三种理论机制的一个对比,简要介绍了经济学中,交易成本学派,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学派的三个不同的理论解释逻辑以及他们的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
(五)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这一讲主要讨论“有限理性”的研究活动及其在研究中的意义。作者简要回顾了有限理性的研究历史,在“有限理性”的研究工作这一部分,从心理学、组织学和政治学三个角度分析了有限理性。作者阐述了塞特和马奇关于“有限理性”的观点“组织决策中,时间和注意力都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这是有限理性思路的延伸,注意力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决策活动。在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有限理性这一部分,作者指出规章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有助于组织与外界建立持久的交换关系,组织可以保证其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测性,但组织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制约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有限理性和组织学习方面,作者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回答学习与有限理性的关系的问题,作者认为组织学习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助我们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但仍然不能摆脱有限理性的途径。我认为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实验提出的一些思路,值得我们思考。在有限理性与其他组织理论的关系部分,作者探讨了有限理性与交易成本学派,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学派的关系。最后作者讨论了从有限理性到组织的局限性的问题。
王彦玮:我觉得作者在介绍这些理论的时候语言平实,浅显易懂,而且有些部分引人思考,而且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性也很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着读者思考与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其可读性很强,我也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王岩:(六)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经济学领域针对激励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题域。米勒介绍了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课题,提供实例;拉齐尔的研究集中在人事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研究的基本取向是从社会结构地位为人们生活的影响角度来讨论问题的。研究大多为样本统计资料分析,但对组织内部背景与过程问题研究关注不足。
经济学与社会学对于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解释不同。经济学家基于激励角度认为等级制度下的晋升和评估是对人们行为的激励;社会学家认为组织内部市场和等级制度的产生与社会群体机制有管,是社会冲突导致了组织的分化。 (七)契约制度研究
本讲采用比较理论研究框架,应用交易成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契约理论进行解释逻辑检验对比,填补文献空白,回答关于契约制度的四个问题。从交易成本学派的角度来看,企业间关系是由交易成本所决定的。合同的执行过程应该是和交易的特点相关的,在交易风险不同时合同的内容和执行是不同的。从社会网络学派的角度来看,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与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有关系,社会关系不一定是因为合同而建立的,而很有可能合同是因为社会关系而建立的。从制度学派角度来看合同问题的重要维度是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三种理论之间也存在平行关系、互补关系,与竞争关系。
刘婷:(八、九、十讲)总的说来,这三章内容是对前四章中所讲的三个理论的具体运用,在运用中加入更加细化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理路。例如在第八章中,将声誉看成是一种信号。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引入信号理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x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