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欢迎阅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初唐时期的诗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初唐四杰”,对于杜审言了解的不多。他和“初唐四杰”是同时代的人,对于五言律诗的定型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和影响。为了给大家一个总体的印象,我们有必要对作者进行一番简单的介绍。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父。咸亨年间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有才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被称为“文章四友”。其五言诗,格律谨严,明丽清秀。宋人辑有《杜审言集》,新旧《唐书》和《唐才子传》卷一有传。
古人喜欢唱和,三五好友,约而同游,饮酒弦歌,兴致而起,起而赋诗,附而唱和。这首诗便是杜审言唱和陆丞的《早春游望》而作,诗句清新明秀,抒发自己宦游在外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大概作于武则天永昌年间,时任江阴县丞。他是咸亨元年(670)进士,仕途却一直失意,只做过一些县丞之类的小官,和“初唐四杰”一样是才高位卑,满腔的抱负和壮志雄心无由施展,到永昌年间,已经宦游在外二十余年。况值早春时节,生气勃发之际,作者却宦途失意,前途黯淡,离乡背井,远离京洛,仕途失意之情和思恋家乡之情因陆丞《早春游望》而被勾起,起而唱和。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两句,一开始就点明自己的特殊身份——宦游人,离别家乡,在外做官的游子。早春时节,经历一冬的沉寂,淑气勃发,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普通人眼中,应该是赏心悦目的。而此时的作者是“宦游人”,失意之人,自然无法像常人一样怡然自得地欣赏美景,心情舒畅。“独有”和“偏惊”,在这里更是加重语气,逼真的表现出诗人看到江南早春气候和景物的变化而起的怀归之情和复杂心情。一时一地,一景一物,本来极其平常,但在失意苦闷宦游他乡的诗人眼中就不在那么简单和平常了,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信然!
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写的是江南早春的景,不是中原早春的景,写的是宦游之地的景,不是中原故土的景。欲写江南早春之景的新奇美好,欲增思念故土亲人之情。处处写的是江南早春的景,处处有中原早春的影子!中原腹地此刻的气候还很寒冷,此时的江南已经很温暖,鸟语花香,树色青绿,看到此时此刻的江南春,心里想到的都是故乡的春!所以这两联就是“偏惊物候新”的触动之景,就是通过物候新写自己的思乡怀归之情。所谓“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也。
“云霞出海曙”是云霞出海图,日出东方,云蒸霞蔚,这是江南水乡的景象,江南地处东方,紧邻东海,地气温润,故日出而水汽上腾,仿佛云霞漂浮在空中,弥漫开来。江南的早春随着这曙光一起,像云霞一样蔓延在水乡江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此刻的中原故土,还是依旧寒冷干燥,一派衰煞萧索的景象,看到此刻的景象,怎能不惊呢?
“梅柳渡江春”是梅柳渡江图,江南二月的温润,梅花张开自己美丽的容颜,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它像一位纯情的少女,娇艳的吐露芳心,杨柳依依,婀娜多姿,一摆一扭,款款而来,翩翩而至,轻盈多姿,它像一位柔情的少女,柔媚的抛着媚眼。此刻的中原故土,还是梅敛笑容,柳眠娇羞,残冬还统治者中原大地,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不见踪迹,无处可寻,那里去看,怎能不惊呢?
“淑气催黄鸟”是黄鸟闹春图,淑气就是春天温润的气息,黄鸟就是黄莺,二月始叫。经历了一冬的沉寂,黄莺啾啾,欢呼跳跃,春意盎然,热闹非凡。这里的“催”字用得极妙,好像是黄鸟是被催促而来,有急切之意,春天到了,只没能缺少热闹呢,云霞和梅柳都是静物,而黄鸟是动物,这一下使得整个春天活跃起来,闹腾起来。此刻的中原故土,虽然黄鸟也已鸣叫,可那是断断续续,瑟瑟缩缩,提不起情绪,寒风一吹,哪里还顾得上欢叫,看到这热闹的景象,怎能不惊呢?
“晴光转绿萍”是绿萍争光图,晴光就是春光,春光明媚,温润如玉,水中绿萍,再也按耐不住,悄悄地披上了绿衣,清新淡雅,清爽怡人,宁静息神。此刻的中原故土还是寒风依旧吹皱一池春水,池水依旧冰凉刺骨,绿萍还要等等,直到三月才会穿上新衣,看到新鲜的绿色,怎能不惊呢? 总之,这里用四幅春景图写出的江南早春的“新”,用“出、渡、催、转”写出了江南早春的“活”,就是因为这江南早春的“新、活”,才让诗人心惊,才让诗人动情,才让诗人情切,才让诗人思念!故土的春啊,你在哪里等着我啊,我想你了!
1
尾联“忽闻歌古调”,扣题,“古调”就是陆丞的《早春游望》,“归思欲沾襟”,明心,“归思”就是此刻诗人的心情。江南早春的景象,已经让诗人这个宦游人,心里波荡起伏,复杂纷乱,这个时候又听到游人的古调,在这双中触动和逗引下,就只有落泪伤心了。“忽闻”,写出了诗人的惊奇意外之感,一是表示自己对朋友诗歌的赞赏惊奇,一是朋友的诗歌正好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痛。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只因未到伤心处!身为宦游人的诗人,又是仕途失意的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人此诗,那就弹它一次又何妨?
总之,这首诗,结构完整,谨严缜密,词风清丽明秀,音韵和谐,这在初唐时期是难能可贵了,值得大家一品!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②,偏惊物候新③。 云霞出海曙④,梅柳渡江春⑤。 淑气催黄鸟⑥,晴光转绿萍⑦。 忽闻歌古调⑧,归思欲沾襟⑨。
[注释] 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解说] 这首诗围绕着对江南春景的感受,抒发了宦游时的思乡之情。前两句以感叹入手,带出中间四句描写:拂晓,遥远的东方,海面上彩霞涌起,梅柳由江南一直绿到江北,到处春意盎然。温暖的天气使黄莺早早地鸣叫,晴朗的春光使萍草变得油绿。但是,景物越是美好,不就越能引起“宦游人”的思乡之情吗?
己亥岁感事
曹松(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的“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着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来记功,战争造成了残酷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的沉痛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的“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收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生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坟,尽为将军集战功。”(张宾《吊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t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