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对道家思想的接受_1357

2023-05-27 15:4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对道家思想的接受_1357》,欢迎阅读!
柳宗元,永州,八记,道家,接受
【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对道家思想的接受】

摘要: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倾注了贬谪文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将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道家的哲学体验融合为“天人合一”的完整意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柳宗元;《永州八记》;自然山水;道家思想

柳宗元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文采风流的艺术形式,奠定了他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他的山水游记更以独特的个性风格,自成一家,对后世文坛影响颇大。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倾注了贬谪文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将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道家的哲学体验融合为“天人合一”的完整意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永州十年,长期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排遣其谪居的苦闷。

与此同时,柳宗元从思想内容到文风都受到道家思想很大影响。柳宗元世界观中早年有儒家济世之志,但随着“永贞革新”失败后,特别是被贬谪永州后,宗元对老庄思想的接纳不仅体现在思想、言论中,更多的表现在其山水游记中。柳宗元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主要从他对老庄的评论中看出来。他说:“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者焉?然皆有以佑世。”柳宗元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具有辅佐政治教化的社会作用,从而在学术思想和政治行为上表现出融合儒道的倾向。显然,柳宗元这种认识,与唐朝最高统治者以尧舜周孔之道立国,同时又尊崇道家思想,把李聃奉为本系祖先,将《老子》与儒家五经一样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等方针政策一致。柳宗元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对道家的态度与最高统治者保持一,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上,而是成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在思想和言论上有所表现,因此,柳宗元的道家思,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自觉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内容。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筏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


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文中一开始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不仅写出了当时他在永州的心情,也说明了他的处境。为什么“恒惴栗”?因为自己是个“僇人”。“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里用了叠字与同样的句式,更显示出人物的神态,“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既写了人物的外表行动,也反映出作者悠闲的心情。“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作者在无意间发现了怪特的西山。当他“攀援而登,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站在西山的最高峰,看到许多的山峰的姿态“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点出西山的特别,不与其他小土丘同类,乃是出类拔萃的,作者明写西山,实则暗喻自己不与他人同流的心态,把抑郁的情感不着痕迹地融进山之中。当他欣赏了西山的“特立”时,一种人与自然契合的深刻体验油然而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在悠游之中,作者似乎与自然合为一体,身处这样的环境与景物之中,觉得自己的身体与天地之气合而为一,也成为颢气中的一部分,觉得宇宙是如此的浩荡,感到自己与造物者同游,感到身体无拘无束,“而不知其所穷”。而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通过景色的拟人化来表现这种契合:“苍然暮色,自远而近”。这是人对景色的感受,逼真地写出了天远地高之处,黑暗来临时的感觉,赋予暮色较强的动感,现了人对自然景色的参与,于是“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于是乎始”,一种全新的关于自然山水的观念产生,而这种观念的核心在于“游”。“游”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正像庄子的寓言:“游于濠梁之上”而知“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它意味着一种把全部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解脱出来的力量,人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中,自然山水真正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它仿佛是作者亲切的知己,具有与作者的性格和谐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柳宗元正是在山水“游”中把自己从政治失败的巨大震撼中解脱出来,恢复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将从这里开始去重新理解自然山水的全部意义。于是,在对自然美的关照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体验,从而有机地将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道家的哲学体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意境。《始得西山宴游记》标志着天人合一散文意境的形成。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不仅具有如画如诗的直观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照见人与自然关系的透澈哲思。他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之美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还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天人合一不是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而是既肯定“唯人万物之灵”(《尚书.秦誓》),把人与自然相区别,又肯定人与自然相和谐。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柳宗元在看到小丘周围的美景之后,这样写到: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这亦是从天地自然的景观写到天人合一的体验,只是在表现天人合一体验的角度和形式上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不同。《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天人合一的体验的角度,是人向自然的投射、契合(“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四句所省略的主语是“心凝”二句的主语

“心”);而《钻鉧潭西小丘记》则是自然向人的呈现、契合(“清泠之状与目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四句的主语即都属于“自然”),仅用“清泠之状”“瀯瀯之声”“悠然而虚者””渊然而静者“四个短语描写,就写出了自然的澄明与韵律、气韵生动而深邃沉静。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集[M].

[2]邓小军.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M].

=====本文结束=====TXT&DOC=====201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h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