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家园共育中如何做到与家长有效沟通(1)》,欢迎阅读!

在家园共育中如何做到与家长有效沟通
一、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
沟通是双向的,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而共同的爱使家长与教师拉近距离,这就成为家园共育的基础。 二、一句鼓励的话搭起沟通的桥梁
任何人际关系的相处都是互动的,互相影响的。教师与家长的接触中要发挥主动作用,经常主动的与家长沟通,这也是幼教工作的一个基本功。 三、理解与信任是沟通的润滑油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需要,所以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它就好比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这是人的一种生理需求。只有我们先去理解家长,并信任家长,才会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
四、“将心比心”是沟通的一剂良药
将心比心换言之就是角色的调换,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才能以他人的立场来思考,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与信任,知道他人之所需,他人之所急。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是沟通的一剂良药。
实际案例:洪诗甜是一位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次游戏中,小朋友们正在兴高采烈的玩耍,洪诗甜不小心摔了一跤,磕破了腿。于是,我打电话联系了她的妈妈,当家长焦急的来园时,我主动上前跟她说:“对不起,没有照顾好诗甜是我的失职,我也是做母亲的,知道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实在抱歉。”诗甜妈妈友好的说:“不要紧,你要照顾这么多的孩子,我只管一个已经焦头烂额了,孩子出现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没关系。让您操心了。”
经验分享:如今,幼儿园教师年轻化,有些尚未有为人父母的体验,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出现分歧,这就要求老师了解父母的角色,你不妨从自己父母身上汲取所需,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摩擦,磕着、碰着在所难免,但作为家长在接孩子时感到惊讶,感到心痛是一定的,有些教师会表现的若无其事,认为家长大惊小怪。这样会使家长觉得教师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对工作不负责,从而影响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不利于家园联系。如果老师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或换位思考:假设受伤的是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会理解家长的态度,你的 对待态度也会很不同,那么家园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所以作为老师,时刻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只有尊重家长,才会赢得家长的尊重,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真情感动,让沟通更美丽
理论支持: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工作就会多一些温暖和关爱,生活也就多一份情趣和色彩。真诚的态度、爱的感动会使沟通获得更好的效果。
实际案例:付郁是个被妈妈宠惯的孩子,来园后感到害怕、无所适从,表现为哭闹的厉。家长在离园时也恋恋不舍,感到不安。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会经常对她微笑,嘘寒问暖,多多的帮助她,逐渐的孩子就会对我产生依恋,不再哭闹,并愿意和你亲近,这一切家长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你的一颗爱心温暖两颗忐忑不安的心。其实,当你打开孩子心结的同时家长的心结已不攻自破。所以对孩子倾注你的爱的同时也播下了一颗沟通的种子,它将在家园之间生根发芽。
经验分享:真情感动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的心里充满真情,真情让我们做的更好。
六、倾听让沟通更和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f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