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欢迎阅读!
![复习资料,矫正,整理,行为,个人](/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6.jpg)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 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
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13、功能评估其重要的目标就是清楚地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4、实施功能评估核心的目的是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5、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方法有: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
16、在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中观察者需至少搜集2-5天的资料。 17、在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时,最应该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特定的、客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18、一个成功的行为矫正程序,常常包括三个需要观察和记录的阶段: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踊跃阶段。
19、在行为矫正中,观察者的一致性系数(信度)达到80%以上,才说明观察是准确的。
20、“A-B-A-B”是倒返实验设计的典型模式。
21、跨主体的多重基线设计对于一群人都需要改变某一种问题行为时是非常有用的。
22、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广泛用来探讨矫正措施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23、逐变标准设计常用来治疗和矫正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偏食、贪睡等不良习惯。
24、惩罚的目的是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的目的则是提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25、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教师的关注对大部分儿童而言,是一种条件性强化物。
26、概括性强化物具有两个特点:A、强化价值巨大;B、强化价值长久。
27、在行为矫正实践中,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莫过于代币。 28、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 29、应用普雷马克原理的必要条件是: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低,用来强化的行为发生率高;低概率行为在先,高概率行为在后。 30、负强化的基本过程的实质,就是从逃避条件作用到回避条件作用的过程。
31、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它与消退的区别举例如下:例如,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焉训斥他)。在这里,消退是指当乐乐再次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再关注他的这一行为;而隔离则是指父母一直关注乐乐的行为,但是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就不再关注他,而当乐乐表现良好时,父母再次给予他关注;反应代价是指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允许他晚上看电视或减少给他的零花钱等。
32、斥责只是一种惩罚的信号,必须在有别的惩罚物相随的情况下,它才能发挥作用。
33、斥责的过度使用,也会使得个体出现习惯化。
34、如果一个孩子晚餐时将食物撒在了桌子上,母亲不仅要求他将自己撒出的食物清理干净,而且要求他将别人撒出的食物也一并清理,这也是对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的过度补偿。
35、6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随意说话,并擅自离开座位。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时,就要求他们在课间休息的前5分钟内,必须坐在座位上,然后举手、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就是积极练习。
36、对惩罚物的选择: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而且各种惩罚方法都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话,则应该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考虑斥责,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和体罚。
37、正惩罚的有效运用:只有在正强化的方法被证明无效的前提下,才能使用惩罚。
38、和连续强化相比,间歇强化的行为不容易消退。
39、刺激促进主要有四种形式:言语指导、行为示范、身体引导和情境诱导。
40、当所要培养的某一新行为较为复杂,且由若干部分或环节所组成时,就需要运用连锁这一方法了。
41、连锁的类型有三种:整体连锁、逆向连锁、顺向连锁。 42、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五种:延缓强化、间歇强化、渐隐强化、自然强化和同伴支持。
43、自我控制结构包括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奖惩三个基本成分。其中自我奖惩最为关键。
44、厌恶性疗法的变式有两种:符号性厌恶疗法和想象性厌恶疗法。 45、贝克研究发现,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主要有五种: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极端思维。 46、艾里斯主张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人类的感知、思维和行为,认为人们的情绪问题应该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47、示范模仿疗法的主要类型(即示范模仿学习的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真实性、符号性、参与性和想象性示范模仿。
四、简答
1、行为矫正具有下列五个特点: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它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它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它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4点: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有4个方面: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建立行为矫正方案因考虑的因素有以下4点:①行为矫正方案应描述家庭或支持人员改变的情形;②以功能性评估资料为依据建立行为矫正方案;③行为矫正方案应遵循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④行为矫正方案应配合实施者的能力、资源和价值。
5、行为矫正实施过程中,精确地、持续不断地观察和记录资料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4个方面:①有助于确定矫正是否必须实施;②有助于选择和评估矫正策略;③有助于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④有利于促进矫正过程的坚持。 6、社会性强化物有以下四个主要的优势:①社会性强化物比较容易实施;②它不会干扰正常活动的进行;③它强化价值大,不太容易出现“餍足”; ④赞美和关注等是“自然发生的”强化物,可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
7、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有4个:①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②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③强化物的数量和品质;④机体的先前状态。
8、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有7个:①惩罚和一致性;②惩罚
的延缓性;③惩罚的连续性;④惩罚的变化性;⑤惩罚的时机;⑥机体的先前状态;⑦对替代行为的强化。
9、正惩罚的副作用有6点:①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②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③模仿惩罚;④惩罚成瘾;⑤惩罚升级;⑥施罚者的心理困扰。
10、隔离的有效使用应注意以下7点:①必须考虑问题行为的功能,只有由社会性正强化维持的行为才适用于隔离;②必须考虑隔离的可行性;③在隔离期间,被隔离者不能接触任何强化物,但一定要保证绝对安全;④隔离的时限一般在5分钟左右;⑤防止逃离隔离室;⑥保证没有社会互动;⑦隔离的实施者往往是家长和教师,他们必须了解隔离的特征与操作,才能实施隔离。
11、消退的使用前提有5点:①能正确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②能有效控制问题行为的强化物;③可以保证消退过程中当事人和他人的安全;④可以容忍消退爆发时问题行为的升级;⑤周围环境的所有人员能一致地执行消退。
12、刺激控制的基本技术有三种:(1)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2)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3)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 13、连锁方式的选择有3种考虑因素:(1)一般而言,如果所要训练的目标行为较简单(即刺激——反应链较短)或者当事人对于行为链中的某些环节已经比较熟悉的时候,我们通常选用整体连锁法;(2)如果组成行为链的刺激——反应系列比较长,环节在15-20个以上,而且当事人的能力又非常有限时,那么逆向连锁的训练效果最好;(3)如果当事人的个性倾向和发展水平具有较为迫切地获得及时满足的特点的话,那么逆向连锁也是最好的选择。
14、代币系统的使用程序分以下6步:(一)明确目标行为;(二)确定代币;(三)确定后援强化物;(四)拟订代币交换系统;(五)决定是否使用反应代价;(六)准备代币系统工作手册。
15、行为契约的结构分为五个方面:确定目标行为;确定目标行为的测量方法;确定目标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确定强化与惩罚的发生;确定由谁来实施强化或惩罚。
16、促进行为迁移的方案有4个:(1)在目标情境中进行训练;(2)在多种刺激条件下进行训练;(3)制定情境的共同刺激;(4)教授一些功能等值反应。
17、自我控制的主要方法有6个:刺激控制;自我监控;自我奖惩;行为契约;社会支持;自我指导。
18、自我控制的基本步骤分为6步:(1)表达自我矫正的意愿和决定;(2)明确目标行为及行为标准;(3)自我监控行为改变进程;(4)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5)选择合适的自我矫正方法;(6)维持和迁移自我矫正的效果。 19、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情绪技术主要有6种:①理性情绪想象;②幽默;③无条件接纳自我和他人;④会心小组;⑤时间投影;⑥放大想象。
是:①相似性;②能力水平;③声誉和地位;④热情和有教养。(二)当事人特征与行为获得。当事人的特点有以下4个:①信息处理能力;②信息在不确定性;③焦虑水平;④人格特征。(三)促进行为表现的措施。为了促进当事人对示范行为的模仿和演练,应注意把握以下3点:①强化目标行为;②提供心理安全;③促成榜样认同。(四)提高行为质量的措施。为了提高模仿行为的质量,应注意运用以下4个措施:①反复示范;②主动演练;③及时概括;④及时反馈。(五)促进行为迁移的措施。为促进榜样行为的迁移,应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把握:①一定量的练习;②进行情境安排;③强化迁移行为。
五、论述
1、论述示范模仿疗法的影响因素:(一)榜样特征与行为获得。榜样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会显著地影响示范模仿疗法的效果,尤其是直接影响示范行为的获得效果。这4个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