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孟子的劝说艺术》,欢迎阅读!
谈孟子的劝说艺术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并且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时,我们了解到,齐宣王对孟子其实是有戒心的,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王道,而齐宣王第一次见孟子就说:“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由此可知,齐宣王希望施行霸道来统一天下,所以这两个人的主张有着根本的分歧。然而孟子要让齐宣王接受自己的主张,首先就得让齐宣王能够把自己的话听进去,所以就要采取一定的劝说技巧。《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的第一章仍然是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所以我将主要以这篇文章为例,来分析孟子的劝说技巧。
通过这一段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可以分析出,孟子的目的是希望齐宣王与民同乐,从而称王于天下。孟子从庄暴那里听说齐宣王喜欢音乐,就去问齐宣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已经知道,齐宣王产生了戒心,他告诉孟子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等于就告诉孟子我不接受孔子的主张。于是,孟子就开始寻求共同点,使得谈话能够继续下去。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样,孟子就既找到了两人之间谈话的共同点“今之音乐”,又激发了齐宣王的兴趣。接着,孟子就因势利导,又进行了一番对比,最终引出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十分擅长使用譬喻和对比,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譬喻就是把所要表达的复杂思想和逻辑,精练的表现为人们最容
易感受的直觉对象。孟子在这篇文章中用了两个譬喻,即“王鼓乐”和“王打猎”,把这两件在古代君王中十分常见的事情呈现在齐宣王的脑海中,使得齐宣王容易产生共鸣。孟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列举了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百姓对这两件事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导致出现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就是君主是否“与民同乐”,来告诉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由此可见,孟子所采用的劝说技巧有以下几种:寻求共同之处,因势利导,使用对比和譬喻。
苏秦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名的纵横家,他也十分能言善辩,因此,我便想把苏秦和孟子的语言技巧进行对比。
苏秦和孟子的语言技巧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善于举例,来增强说服力。在齐国执政的孟尝君得到消息秦昭王打算见他,而且用泾阳君作为人质,于是铁了心肠要去,无数门客劝阻都不起作用。苏秦不是直接去扫孟尝君的兴头,而是从眼前事实入手,即兴道出了土偶和桃梗交谈的寓言,来说明“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出自《齐策三 孟尝君将入秦》)从而阻止了孟尝君去秦国。孟子在与梁襄王的对话中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六>)来类比如果统治者能够不喜欢杀人的话,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归附他,从而来劝梁襄王施行王道。
此外,苏秦和孟子都采用“利导法”来进行劝说和论辩。所谓“利导法”就是一种分析利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T5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