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欢迎阅读!
![精神病学,释解,名词](/static/wddqxz/img/rand/big_95.jpg)
1.精神病学(psychiatry):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 illness): 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
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11.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12.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一定明显的一种进食障碍。 13.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指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
14.失眠症(insomnia:是指睡眠启动和睡眠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情况。 15.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15.恐惧症(phobia):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焦虑障碍。 16.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以强迫症状——即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17.神经衰弱: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18.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却不能证实有相应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而又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有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
19.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一种以担心或确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精神障碍,其关心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
20.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和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21.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经历、目前环境或自我身份的认知。
癔症性意识障碍: 意识范围狭窄,朦胧和昏睡状态多见 自我意识障碍:包括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
癔
症性情感爆发:在精神刺激后突然爆发,以尽情发泄、无所顾忌为特点,人多场合尤其明显,可自行缓解,多伴有选择性遗忘。癔症性痴呆:Ganser综合症、童样痴呆。 癔症性遗忘:选择性或阶段性遗忘,遗忘内容与精神创伤有关。 癔症性漫游:是与分离性遗忘相关的一种分离性障碍。突然令人意想不到地离家漫游,而且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身份不清楚,或假设了一种新的身份并以此为生。 癔症性精神病:在意识朦胧和漫游症的背景下出现行为紊乱、思维联想障碍、片段幻觉妄想、人格解体等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三周,缓解后无遗留症状。
2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特点是:无神经系统和相应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癔症性运动障碍: ~性痉挛发作、~性局部肌肉抽动或痉挛、~性肢体瘫痪、~性行走不能等。
癔症性感觉障碍: ~性感觉过敏、~性感觉缺失、~性感觉异常如癔球症)、~性失明与管视、~性失聪等。
23.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s):是一类与应激源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精神障碍。 24.应激源(stressor):是作用于个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25.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又称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s),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到刺激后立即(通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26.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由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27.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是指由于脑部疾病和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28.谵妄(delirium):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9.痴呆(dementia):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30.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 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减少。
31.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导致的痴呆 男性多于女性;占老年痴呆的20%左右,仅次于AD• 危险因素与导致脑卒中的因素相似,如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高龄、既往卒中史等。
32.遗忘综合症(amnestic syndrome):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又称柯萨可夫综合症(Korsakoff’s syndrome)
33.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34.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对成瘾物质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是无法自控而继续反复使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断药后的痛苦。
35.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指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物质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对工作、学业、躯体、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或导致了法律上的问题等。
36.耐受性(tolerance):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37.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起病在65岁以前旧称老年前期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变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S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