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穴推拿流派简介》,欢迎阅读!
经穴推拿流派简介
王春林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
1、经穴推拿的定义
经穴推拿是以气血阴阳、脏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点按经穴配合多种推拿手法,达到治病防病的推拿方法。经穴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最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外治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机能活动的作用。推拿手法在经穴上施术,通过经络途径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者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又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泣者血虚,虚则痛,其腧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经穴推拿的特点是以特定技巧的手法如点按、推按、指压、一指禅推法等,直接施术于人体经络、穴位,手法作用快、感应强,临床适应症广。 2、经穴推拿的主要流派 2.1一指禅推拿疗法
一指禅推拿是唯一载入权威辞书《辞海》及《中华大辞典》的学派,是以一指禅推法作为主要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指禅”为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不二法门。本疗法可溯源至清咸丰年间,江苏丁凤山氏(1842~1915)得河南李鉴臣先生一指禅真传,广收门徒,发扬光大,其门人王松山、丁树山、钱福卿、沈希圣等各有所长,享誉沪上,再传弟子朱春霆、王纪松、王百川、丁季峰、钱裕麟等均为推拿名家。
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等手法,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治疗手法,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紧推慢移,蓄力于掌,发力于指,特别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所谓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而以柔和为贵。另外,一指禅推法按穴准确,接触面小,压力大,推穴道,走经络,指法所施,适合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在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可灵活变化施术,如缠法(频率200次/分以上)用于治疗咽喉痛;偏峰推法用于治疗头痛、面瘫;屈指推法用于治疗颈项强痛、四肢关节痛;推揉法用于治疗颈项疼痛、腹痛、便秘、软组织损伤疼痛;推摩法用于治疗胸胁痛、腹泻。本疗法强调功法锻炼,要求学生先锻炼“易筋经”,以增强指力、强壮体。、一指禅推拿疗法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失眠、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脘痛、久泄、便秘)以及运动系统疾病等。 2.2.腹诊推拿法
腹诊推拿是以腹诊辨证来选用不同手法,强调推拿不仅是对症的局部治疗,而且是以中医脏腑经络为指
导的整体治疗。本疗法创始于骆俊昌先生(1881~1965),河北武邑人,青年时遍访民间推拿名家,继承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精研不倦,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终于自成一派。解放后,携夫人受聘于军医大学,1960年在全军首次培训两年制推拿专业班学生,夫妇亲自传授,子骆竞波、骆竞洪、骆竞湖带教。孙骆仲遥、骆仲达亦继承家业。
骆俊昌先生要求学习本法的学生不但要掌握腹诊法,还要练就“视之不见,触之如电”的手力基本功。腹诊的方法有望腹、闻腹、问腹、切腹,最重要的是切腹,医者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压力触诊腹壁肌肉的紧张度,查知气、血、食、水在人体分布的状况,分辨其表里、虚实、寒热,以腹诊辨证来选用不同手法,“诊腹方知气血之升降,明脏腑之盛衰”。推拿的主要部位在腹部,在治疗上有“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捏法、揉法、搓法、摇法、引法、重法等。手法操作遵循“轻”、“柔”、“稳”三字原则。腹诊推拿适应症较广,包括内、妇、儿、外很多病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3.脏腑推按疗法
脏腑推按疗法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推按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流派。河北王雅儒得王文老先生亲传脏腑推按之术,结合临床实践,出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王雅儒口述,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整理)。其后董好魁、李恩复出版《脏腑经络按摩》,创立疏皮疗法,发展了本疗法。
本疗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选用不同的穴位,采取“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等九种手法,配合特有的点穴法,以调理人体的脏腑气血,达防治疾病之功。本疗法偏重于胸腹部的推按,提出整理“阑门穴”(脐上一寸五分处)可使人体气机贯通的观点,该穴为脏腑推按疗法之首选要穴,另外,本疗法记载之阴陵泉位于大腿内侧膝上二寸处,配伍彧中穴,可疏通气分,为虚实各症经治任脉穴之后的必用穴位。疏皮疗法是在捏脊法基础上,结合经络学说、十二皮部的理论发展起来的,疏皮疗法常用的手法有:提捻法、提推法、提拉法、提捏法,疏皮疗法可达防病治病之功。脏腑推按疗法主要适用于内脏疾病的防治。
2.4.经穴按摩疗法
经穴按摩疗法是以点按经穴,加用多种按摩手法治疗临床疾病的流派。代表人物有曹锡珍、郑怀贤。 曹锡珍(1898~1978),北京人,师从孙仲选习按摩、小儿推拿、中医学,后又从师吴卫尔学习西医,20世纪30年代在京开业行医。曹氏经穴按摩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重视辨证论治,临床操作以推经络、点穴位为主,强调“治病以治经为主,宁失穴勿失经”,治病时以补、泻、和为三大法则。实际操作中遵循先轻、后重、再轻的刺激规律,轻力为补、重力为泻。以病症的虚实定柔刚:阴型柔术,阳型刚术①。内科按摩基础手法适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外科按摩基础手法适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郑怀贤(1897~1981),河北新安县人,首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郑氏13岁始在家乡习武学医,后浪迹江湖,遍访名师,30岁时开始传授武术和治病救人。郑氏在长期诊治跌打损伤的过程中,善于取长补短,并将武术中的“点穴”用于治疗伤科诊疗,发现了不少新的“指针点”,逐步形成了郑氏伤科经穴按摩。本疗法主要适用于伤科疾病的治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P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