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文学

2022-08-23 11:4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二编 秦汉文学》,欢迎阅读!
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一、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和演变轨迹。答: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二、《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三、王充散文的特点。答: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四、仲长统散文的特点。答: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答:1、司马迁,字子长。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这为《史

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3、司马迁的家庭

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4、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5、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6、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史记》的基础知识答: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1.古史和档案。2.口碑史料。3.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 四、 《史记》人物塑造中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答: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智诈狡猾等等。

五、《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答:《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后五卷,记叙越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写作特点:(1)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2)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3)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 汉代辞赋。

一、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答: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状态。1、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赋作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2、遣词造语方面,枚乘赋作繁难华丽,贾谊赋作质朴无华。 二、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1、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以及街市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了前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2、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3、《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三、抒情小赋的特点:抒情小赋主要以字句温婉为主,多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和真实所想,让人感觉情真意切或是感动。抒情即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篇幅一般不会太长,但是精炼,耐读,引人入胜。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一、五言诗的起源:《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的形式。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但质木无文。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二、《古诗十九首》的名词解释、作者、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古诗十九首》释名: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作者: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主要内容:1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

情怀,如《明月何皎皎》开创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2.思乡的根柢,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2、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深夜,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不已。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3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1.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生的飘忽如寄。《青青陵上柏》4.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也不相信永生之事,开始执着于现实的人生。5.《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O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