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作者:刘玲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 一、概述
《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
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而且作为一部专史,该书内容详尽,把一些很鲜为人所知的翻译家,如古代译论部分少数民族翻译家,如党项族的骨勒茂才、蒙古族的确吉敖斯尔等,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翻译的贡献,如毛泽东,周恩来等。
2.从目录结构来看,每一小节讲述一个翻译家,但是与其他译史书籍不同的是,它同时列出该翻译家的主要思想或者是代表作品,例如:“玄奘的五不翻”,“艾思奇的《翻译谈》”以此来作为小节标题等等。这样的目录结构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一个翻译家的主张,或者是地位,这样对于一些只想粗略了解中国翻译史的学习者来说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了解全面。 3.从内容来看,每提及一个翻译家,如与前面内容有联系之处,必会结合前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各自优缺点。比如在提及郑振铎先生关于译名统一问题的观点的同时也总结了前人如徐继畲,傅兰雅,高凤谦,严复等等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了郑振铎先生提出该问题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介绍每一个译者的时候有褒有贬,采用辩证的眼光客观的对待,即使是在翻译界被视为泰斗级的人物,例如严复,书中评论严复多少流露出盲目崇拜雇人的错误倾向,还有就是他把雅与俗绝对对立起来,有违辩证法。所有这些作者的评论以及观点都是有根据可循的,书中作者都给出来可靠的文献来源,即使尊重作者也是对自己说话负责。 四、 局限性
这本书无可厚非是一本极有价值的译学理论研究的书目,而且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有瑕疵,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读过之后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不足: 1.在该书中不应该只是单独的阐述中国译论史,可以在阐述某个时期时候简单地阐述一下与之对应的该时期的西方译论的主流思想,以及对中国翻译家的影响等等,就正如《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上,讲到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时,作者就把中西翻译思想融合起来讲,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一则促进各自的发展,二则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2.前面提到该书的内容详尽,是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但是这让人觉得整本书读起来单调乏味,没有什么重点,他们之间缺少该有的逻辑性,让了读完之后仍然觉得是一片散沙。 3.读完该书之后觉得它的概括性很强,这正是译史类书籍的一个特点,但是就像上面所讲的整本书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盘散沙,没有一根清楚的线可以贯穿每一个时期,比如在讲到中国传统译论的时候,王炳钦先生就提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直译—意译—直译—新译”贯穿了整个古代翻译史,让人读完之后在头脑里有个清晰的脉络。”所以该书如果能够有一条类似的线索那会更加的清晰明了,让人易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总的评价和收获
读完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论争,翻译家之间通过文字的争论,比如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争辩,就翻译史“媒婆”还是“处女”又或者是“奶娘”进行了争论,他们在争论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对翻译进行研究,实践,这无疑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一个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做学问就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任何一个观点,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同时应该在肯定该观点好的方面的同时评判它的坏的方面,而不应该全盘否定。但是同时也应该力所能及,不要胡乱地去批判,应该在足够的证据下,才去推翻别人的观点。而且做学问应该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就像陈福康先生一样具有探索精神,尽可能全面的为读者提供一本详尽的数目,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 参考书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王炳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N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