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更应该以作者已死的态度来阅读文学作品》,欢迎阅读!
![文学作品,态度,应该,作者,阅读](/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5.jpg)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诸位:
我们先来明确定义,“作者已死”是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1967年在“作者之死”中提出的,他讲的是作者在解释文本的过程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最终的解释权在读者手中;而“作者未死”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文本前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将作者的解读作为唯一权威的解释,最终解释权在作者手中。我方今天判断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应抱有何种态度,是要看哪一种阅读方式可以为作品本身和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展开我方论证。 第一,“作者已死”文本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作者已死后,文本的自由阐释空间产生,在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结构中,作者处于领导地位,而读者则被淹没。在这种情况下,作品成为唯一,没有被阐释的理由,也没有被阐释的空间。读者对一部作品时,只拥有接受或者放弃两个选项。在这样的结构下,读者作为这一体系中占比最重的消费者,却丝毫没有对于作品的任何参与感,就像消费者面对商品时,只拥有使用和不使用的权利,却没有对商品进行二次加工的权利。试问这公平吗?而且在此结构中,因为作者有绝对的权利,势必会给作品带来属于作者的禁锢,例如“时代禁锢”和“环境禁锢”,本应该自由的文本却被套上枷锁,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但是当作者已死,在文本创造出来后,文本依旧拥有强盛的生产能力,而强盛的生产能力,就代表了读者更多的选择,每一个读者都会从消费者重新代入一个新的角色————创造者。阐释空间的提高与创造者的增长呈正相关,而创造者的增长会为作品带来越
来越多新的价值。
第二,“作者已死”读者会获得更多价值。
“读者的诞生必须要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这是罗兰巴特对自己论文的总结,而这里所谓的读者,又何尝不是一又一个又一个新的作者?百家皆尊孔子,但却不以儒术为尊,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构建了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宏伟局面。当作者已死,激发的是读者思维的碰撞,而这些新的碰撞,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对于作者已死,最具代表的就是文学批评,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领域出现诸如: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新视角;而这些新视角新思想的出现,其所带来价值的受益人就是巴特所说“读者文本和作者文本”中的读者和新作者。
当然,我们不否认会产生一些不利的思想例如个人享乐主义,但是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优胜略汰的过程,不适宜时代发展的思想只能被别的思想所掩盖。
以上两点可见,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中,作者的死带来的是其余二者的生,也就是文本会产生更多价值;读者会获得更多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以作者已死的态度来阅读文学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L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