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

2022-08-17 13:40: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欢迎阅读!
王维,山居,思想
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

竹喧归浣女,莲下动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在百花开放的唐苑中,皎皎悦目,风格独具。而这首《山居秋暝》又是他山水诗中一株出类拔萃的奇葩,它以清新鲜活的优美意境和余味无穷的诗情画意而传颂千古,真正体现了他诗中有画艺术风格。他的这首山水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他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无处不体现着的思想。

诗的首联交代了季节(秋)、时分(入夜)、地点(山村)、天气(雨点),不仅高度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景物的描写在时空上、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特别是空山二字意味深长:明月初升、山雨初霁的山中秋夜,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新雨荡涤了空中的尘埃、土地的污浊,也洗去了夏秋之交的闷热,使人感到天高气爽,有如世外桃源,万物新鲜,空气清新,景色美好,正是在这清新和宁静中才显得山空新雨后穿全篇,给下文所写的景物赋予了清新鲜活的意态,这就不是一般萧索寂寥的秋景了,正显示了王维的个性。

次联写出了恬静优美的意境。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青松如盖。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将它的清凉倾泻在松林间,一个活现出了林影婆娑的景象,给人以明静、清幽的感觉,好象连自己的心地也被新雨洗净了一样。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季清洌的山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水声潺潺,象优美的演奏曲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诗人在这儿绘制了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山间月夜图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上句侧重于空中,下句侧重于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地组成了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的画面。

第三联写村民的活动。竹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勤劳的浣女洗完衣服披星戴月回村来了;宁静的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渔舟轻盈地迎着月光,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和第二联相比,不仅有景,而且有人,写出了山民的勤劳和淳朴,绘制出一幅农村风俗画。先写竹喧莲动,后写归浣女下渔舟,因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盖,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富有真情、诗意,才显出意境美。

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述了诗的意旨。尽管那姹紫嫣红、莺声燕语的艳色春光已消歇了,然而只要陶情于自然,眼前的山林清泉、秋景夜色也值得留恋。所以诗人因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情不自禁地就想留在山中归隐了。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全诗看起来是在写山写水、赞美自然,但正是在自然山水的赞叹中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无处不体现出他高洁的思想。

首先他选择的季节是,这个季节天高气爽,在空间上给人一种的感觉,而新雨后的空山更是点出此时此地一切沉渣落定,万物为之一新,有如世外桃源。这样空的山涧给人一种源头清新的感受,能使人消除一切杂念,完全沉浸在这空的境界之中。第二联二字也在渲染着空,你看,作者写月时不用,而是用了,虽是松间,但是皓月光线没有任何的阻挡穿撒下来,这不是间接地在点吗?而且接下来作者清晰地看到清泉在石上流,明显地点出此处一片空洁,万物透亮,思想空灵。第三联一个字着实地表现了山空,在大自然中能听到浣女回家拨弄竹叶的声音,这里不空不静的话怎能听到呢?同时也说明诗人的心也是一片空灵。第四联一个字将夏季千花怒放、万芳争艳的姿态一扫而光,正因才让大自然静了下来,山才显得空旷。


全诗每联都在突现,而正是山空才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心空,表现了作者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思想。作者选取空静的山村是与污浊的官场作比较,因昏暗污浊的官场使王维前期那种忘己爱苍生政治理想幻灭,报国热情衰退,他才抒写了这样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但画中选取了好多的意象却在显示的一种境界,因自然的空惊起作者心灵的空,我们可以欣赏到此画中自然界的光明高洁,而这正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此诗写得清新而有生气,说明作者在宁静恬淡之中潜藏着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

王维后期以半仕半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对佛教禅寂之说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社会政治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山村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又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对自然的喜爱之中,他选取的都是幽静和空寂的自然之景,这些景才能洗荡在官场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切,达到他心的空灵。如此空阔广大的境界,可以感悟到内在生命的存在,只有心空才能走出污浊的厌恶之地,走进他所向往的心中净土。

参考文献

[1]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HO.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