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方法》,欢迎阅读!

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方法
好问,多做几道题,不就行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很多,辅导书也看了很多,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确,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新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一种心理安全、自由舒畅的环境。 如学生在写答语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题目问:哥哥用了多少钱?答:哥哥用了18钱。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教师该怎么办?听课中,作者发现一位老师没有马上指出,而是作了如下有趣的自问自答。“好的!如果题目要问,用了多少时间,答用了18时间,如果你有多重,就答我有50重,如果问汽车行了多少时间,就答行了12时间。”此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议论纷纷,很快指出了答语的错误。显然这样的调节课堂气氛是有效的,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于学习。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水平水平、
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关键,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人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起立并原地踏步走,教师喊口令“一二一,一二……”让学生随着喊,喊了一会儿问学生:“如果不让你们停,这样一直喊下去你们会发现什么?”学生发现“一二一”这句口令会持续重复。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后,说:“实际生活中的规律数学中也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具有这种规律的数——循环小数。”从而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理解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自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实践环节。操作感知:让学生用3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用4根、6根摆出的数呢?学生经过摆数、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相关。3根、6根小棒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数却不行。猜测验证:猜猜几根小棒摆出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学生自己举例判断,计算验证,进一步强化操作中发现的规律。总结归纳:结合具体数据观察、思考,明白小棒的总根数就是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进而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学生亲自参与数学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E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