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3-01-26 12:16: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论文》,欢迎阅读!
小班,表达,幼儿,培养,能力
谈小班幼儿语言表达水平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内在思维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是人与人实行交往的工具。幼儿期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使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水平,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小班阶段,我们极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注意调动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

一、 接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有开心的事时,他会兴奋地告诉老师;当孩子受委屈时,他会伤心地向你倾诉。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老师就是他的靠山,就是他的听众。老师这个听众真是不同于其他听众,因为我们每时每刻不在听、不再说,久而久之就会忽视了倾听幼儿的表达。这样,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们表述的机会。老师不耐烦的举止肯定就会让幼儿远离你,不再向你讲述他的新鲜事,逐渐降低了他的表达兴趣,这将影响幼儿语言水平的发展。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不需要太大的事件,也无须太多的时间,只要你有充足的耐心去倾听,孩子就会向你娓娓道来。当孩子有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时,你要倾听他们的要求;当孩子想把生活的经历、内心的秘密告诉你时,你要倾听他们的倾诉;当孩子有委屈时,你要倾听他们的辩解;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时,你要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在倾听时还要注意要理智地听,聪慧地听,要做到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要在倾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促动幼儿口语的发展。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会有很多“小事”来向老师求助,但又表达不清。这时,老师的倾听尤为重要,要看着幼儿的眼睛,并把手轻轻地搭在孩子的肩上,这样孩子就会信任你,表达起来就没有心理障碍。比如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李思涵小朋友哭得很伤心、很委屈。原来,她给小兔添画小草时把小草都团在了一起,画面也显得极不整洁,小朋友们都说他画得不好,她就委屈的哭了。我想,李思涵画成这样总有她的理由,应该给他解释的机会。果然,李思涵认真地说:下了一场大雨,把小草都吹倒了。我为李思涵的创意而鼓掌,并引导他把画面完整地讲述一遍。李思涵幼稚的心灵有了成功感、满足感。孩子的想象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和发展。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丰富的语言游戏环境。


游戏活动中的环境是最有利于幼儿表达的、宽松的、自由的语言环境。幼儿游戏活动中,身心均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真正使幼儿有话敢说。游戏幼儿有情感方面的体验,也有语言的交流,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于是,我们创设了“娃娃家”、“故事屋”、“小手真能干”等活动区。在娃娃家中放置了模仿生活中的物体制作的玩具。如:娃娃、房子、家具、炊具、各种交通工具、医院用具等。这类玩具可供孩子玩角色游戏时使用。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主要使用语言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因而能促动孩子语言的发展。如“过家家”游戏中,“妈妈”一会儿哄孩子睡觉,一会儿给孩子喂奶。游戏中的每一个情节的展开变化,都是通过“妈妈”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的。我们时常会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活动区,间接引导幼儿交流;在 “故事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图书、卡片、语言棋等,并定期更换内容。图书内容简单、特征鲜明、形象生动,鼓励幼儿尝试用较完整简单的语句讲出图书的主要内容,对于水平强的幼儿能够把角色与背景图相结合,使用提供的材料自己想象实行自由的表达。而对于水平弱的幼儿能够边翻图书边学讲。还准备道具幼儿一起表演故事《小兔乖乖》、《拔萝卜》等,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更高了。

为了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有说话的欲望,我们经常会营造一些有趣的对话,如:当小朋友穿反脚上的鞋子时,我们不是采取单纯地说教,指出鞋子穿反了,而是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看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为什么他们不高兴了呢?因为他们在说:‘你把我们穿错了,我们要面对面!’”。随后,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个好朋友正面对面地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他们穿对了。同时,我们再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生气鞋子的卡通漫画和一幅正在微笑的两只鞋子的卡通漫画,让孩子们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但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说话。又如:指导幼儿洗手时,幼儿边洗边念儿歌: 搓搓搓,搓手心 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一、二、三,摔三下, 擦毛巾,擦干净!”幼儿特定的环境下很乐意地边洗手边念儿歌,而且效果很好,就连平时胆小不愿开口的小朋友也能积极参与进来。

三、

利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实行随机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C7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