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消失的书架》,欢迎阅读!

书,已经成了一件奢侈品。
寸土寸金的地方摆一书架已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书这玩意儿死沉还占地方。最关键这玩意儿价格越来越高,除非不得已,鲜去问津。搞学问的大家互相送来送去,并不需要自己掏钱,有钱人家自掏腰包买上又厚又大气势雄伟的几本装点一下门面,其实并不见得要去翻一翻。
像我这样既不做学问也没钱,但又有一爱书缺陷的人便倍觉尴尬。毕业之后书便很少买了。上学的时候也未必像样的买过几本书,大都用原价的N分之一在旧书摊上跟老板磨嘴皮子磨来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N年前自己花钱买来的书并不见得去读完,偶尔翻捡书箱,竟发现我原来还有这本,或者那本书,自己都忘了。 由此种种原因,书,便越买越少了。
大差市的小书店关门了。其实它在那个地方未必合适。前面说过,寸土寸金的地方摆一书架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大差市原来有两家书店,一卖盗版,一卖正版。两家书店都不大,盗版总是比正版吸引人,书店里的书胡乱堆放着,大家挑来挑去,就是一书摊的门面化,并有一种明显市场化了的倾向,争询价格的,翻捡书籍的,跟老板讨价还价的。其实在这里书也就跟萝卜白菜没什么区别。在这种氛围下想让书找到一点尊严是不可能的。书,有的只是一种实用的价值罢了。在这里书是不值钱的,它只是一些印满字的纸张的堆积,而且是很多错字的纸。买这些书,当然别想摆放在书架上。会丢面子的。自诩有文化的人最丢不起的就是这张脸了。
其实我买书更喜欢去盗版书店,先君子后小人,撇开了定价,把价格摆到桌面上来谈,便以为是占了莫大便宜。可惜,早已关门改成卖蛋糕的了。
卖正版的书店更挤。不是人多,而是店面更小。正版书看上去气质更独特,一幅落落大方的样子,并不是挨挨挤挤的凌乱一堆。整整齐齐,或者摆一个花样造型,笔直的外观看上去更加利落,摩娑在手里的质感也不一样。同一本书,在这里会给你更多的满足感,当然,这是有代价的,你需要多花上N倍的价钱。
前面说过,我一不做学问,二又没钱,所以每次看到新书的时候便惆怅不已。不知是该买盗版满足我的需要,还是买正版满足我的虚荣。毕竟,这是跟经济直接挂钩的事情。正版,盗版,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何也?值也。
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会比问题多(这句话很牛,忘了哪个牛人说的,估计跟我看盗版书太多有关系)。这个问题同样。经过几年钻研,我终于找到了两个解决的办法:一是去图书馆办了张借书卡。虽说不太方便,但车费总比书费少,况且把那么多书架放在别人的地方,而且还天天有新书看总是很划得来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去正版书店蹭书看。
回过头来再看大差市的那个正版小书店吧。阔不过三步,深不过五步,几个书架一摆,也只容正身一人通过,进出便有些困难,所以像我这样的胖子一去书店便会惴惴,唯恐给人带来不便。书店小也有小的好处,人来人往,挤挤挨挨之下也更见温情。大家通过的时候总会小声提示一下:对不起,让我过去。像我等胖人便努力将身体贴上书架,还惟恐玷污了雪白的书籍,总是要若即若离,似乎也多了些缠绵悱恻。
最让人不安的其实还是老板的白眼。老板安静的坐在门口的收费处,不太搭讪,只是看着人进人出,偶有询价者也并不高声应答。像我等蹭书者总是心怀鬼胎,装作一幅成竹在胸
的样子将书浏览,装模作样一番后便直奔主题。书还在,昨天做的记号也还在。便接着看下去,看一会还得装模作样问一句:老板,这书打折不。老板已经司空见惯,懒懒答一声:八折。一如既往的平静,并不曾给我白眼,我便继续装下去。也有几次发现昨天的书已经不见了,便问老板,某某书还在不?老板说卖了。于是使遗憾了一句:可惜。想买书是装的,遗憾并不是装的。
蹭书蹭多了,总会觉得对不起老板,有时候也会咬咬牙买上几本。结局大都一样,书摆到自家的小书架上之后,便管他东南西北风了。风月场上有句老话也可以用在这事情上:买不如借,借不如蹭,蹭得着不如蹭不着。
我经常会在大差市等人。经常等人的都知道最后的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实在是很难熬,既不敢走远,附近的门店也都已经看厌了。这次书店就成了我最后几分钟的逃难所,跟朋友约好在书店等,便踏踏实实地钻进去熬时候了。
一个下着秋雨的晚上,我们又一次约好在大差市小书店碰头,却发现书店已经物是人非变成一家服装店了。它的生意并没有因为盗版书店的关门而好起来。
就这么悄悄的,它就消失在一片喧闹声中了。 书店的名字叫行知。 是以为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