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活着》》,欢迎阅读!

浅析《活着》——人生无奈而又沉重的悲歌
汉语言文学 汉语121
摘要: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实质。
关键词:活着 苦难 希望 死亡
正文: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只依稀记得一幕,最后的孙子,也死在他面前,那种欲哭无泪地默然,让人心里揪得紧紧的,也没有眼泪,却比大哭一场还要累神。感觉实在是太过深刻,悲痛就这样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卷而来。
考虑题目考虑了很久,在这次重新看了第二遍时,突然明白,悲的并不是福贵一生的遭遇,而是那种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无力,所以对它定位为人生无奈而又沉重的悲歌。
余华这样说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书中福贵经历了由富少到落魄到亲人相继离世的过程,在这中间,他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体会生活的种种艰辛。在这中间,他失去了六个亲人,他体会了悲痛,体会了无奈,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剥夺。他历经了懊悔沮丧悲痛,与昔日富家少爷的生活与形象大相径庭,他这么苟延残喘的活着,这么孤独的活着,他没有任何目的,就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对于福贵的形象我不知该到底如何去赘述。他奢靡他颓唐他是浪荡公子,他却在后来贫困潦倒中就那么那么挣扎的活着。他看见妓女,看见赌场,看见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景象,却在最后抱着家珍说要好好活下去。活着的信念该是多么强大,让福贵这样温顺和沉静的坚定走下去。我不敢想假设我是主人公,会不会有勇气活着,会不会像福贵这样沉静乐观。
有庆的死变成书的转折点,变成命运的嘲弄与悲痛的来源。
就在此之前,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名,凤霞回家变成家里的主力,在我们认为福贵的生活福贵的人生就要转为美好,充满了未来美好的希望时,有庆的死成为了突兀在我们心中的刺,然后一步一步的看着福贵的亲人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家珍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福贵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似乎关于有庆的描述一直都通过奔跑和小路贯穿。他热爱他的小绵羊,天天在乡间的路上奔跑,他长跑得了第一,蓬勃的脸照映在小路上熠熠生辉。就算命运有多悲苦,有庆都是个蓬勃的朝气的形象的存在,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追逐人生,去追求生命的美好。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都像是约定好的一样,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牛。
苦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当作者问起福贵苦根时,是这样描述福贵的神情的:福贵的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我分不清悲凉还是欣慰。其实到这个时候,福贵的内心早已经沉静了,他的忍受变成了他活着最稀松平常的事。
“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的比苦根
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我是老昏头了,给苦根煮了那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依旧是老人的轻描淡写,徐华让他的叙述到了死亡的高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悲苦,。徐华小说的安排总是这样,当出现了希望时,又会硬生生的被扼杀。当我以为福贵和苦根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相互依靠扶持的生活下去的时候,苦根的死可谓也是意外的。
文章对于家珍的描述应该是除了福贵以外用笔最多的了吧。福贵说,家珍年轻的时候穿着旗袍,细皮嫩肉,是个美人。现在的家珍穿着粗布衣裳,脸上刻画着岁月的痕迹,却又无怨无悔。福贵说,以前过好日子时从未珍惜过家珍,但是家珍却在福贵杳无音信的三年时光里,就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等着他归来。福贵说,明明可以和自己的父亲过好日子,却又在油菜花金黄金黄的那天,穿着漂亮的水红色旗袍抱着属于他们的孩子就那么笑脸盈盈的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样的家珍,让人怎么不爱?
凤霞和二喜。我想当二喜第一次腼腼腆腆的离开凤霞的家,但在第二天却拉着一板车石灰来修补家里的墙时,凤霞就喜欢上他了吧。二喜说,等我还了钱就给凤霞买毛线。二喜说,快进屋,别让蚊子咬了。二喜说,救救凤霞,我要凤霞。这样的爱情,让人怎么忍心,怎么忍心将他们天涯相隔。
关于那头老牛。当他们都去世的时候,福贵的身边,只剩下那头老牛。其实那头老牛,不就是福贵的写照么。余华这样写道我左看右看都觉得他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历经沧桑,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的一生真的让我被撼动。他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承受苦难,流尽眼泪,然后继续蹒跚前行。生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来,再走。
一切似乎早就看透,似乎任由命运给予或者操控自己。
即使看不透,开始怨恨迷茫,也会在心底的深处被隐藏的自己说服,让回忆告诉自己,这一切是注定的。
正如余华说得,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命都是注定的,不到最后一步我们是看不到结果的。 所谓的和命运做斗争,不过只是走直路到达终点,和走弯路到达终点一样。直路短,风景少,所以会觉得最终的结果晦涩;弯路长,可以沿途寻花问柳,遍尝春色,以至于掩盖了结果的单薄。
其实,不过是心态而已,再怎么改变,我们也只是改变了自己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的内容。路走得多,心胸开阔,路走得少,人或许也就闭塞,所以看待结果自然不同。 如同结果都是一杯苦酒,有人觉得全当是解渴的水,有人觉得却是杀人的毒。 但还是敬那些有勇气去改变的去斗争的,毕竟拼搏地结果是自己对自己的佩服。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3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