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如何实现与幼儿“共情”》,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如何实现与幼儿“共情”
作者:刘宇佳
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与幼儿间的共情,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和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共情的基础;教师树立平等的儿童观是实现共情的核心;教师通过询问、引导等方式将共情概念融入师幼互动,是实现共情的关键。 关键词:共情;师幼关系;教育活动
“共情”这个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来的。具体是指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能力。通过共情,可以架起一座通往他人内心的桥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体验“我”即是“他”,进而为其提供方法,助其解决问题。幼儿受其发展阶段的限制,在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所欠缺,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若想实现与幼儿“共情”,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笔者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了解是基础:理论实践两手抓
共情的基础是了解。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幼儿的世界,才有可能站在幼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教师首先应从理论方面了解幼儿。如该年龄幼儿的生长规律、思维方式、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幼儿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保持不断学习知识与深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幼儿的一举一动寻找理论根源,以充分理解幼儿的行为和言语 。还要从实践的角度去了解班中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每一个幼儿性格特点、喜好、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基本状况等。同时也需要园所方面共同努力。如在幼儿入园前,幼儿园可收集幼儿的基本资料,便于教师对幼儿进行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家访或小朋友参观幼儿园等活动,使师幼提前接触,以达到教师初步了解幼儿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家长交流等多种方式对每个幼儿进行深入了解。 二、观念是核心:蹲下身来看世界
充分了解幼儿只是共情的第一步,若仅仅了解幼儿,却将其看成一件物品从外面去观察、评价,也是无法达到共情的效果的。有一个很著名的小例子:孩子和妈妈一起逛街时又哭又闹,妈妈不理解,认为逛街多有意思,有那么多好看的商品。但当妈妈蹲下来安慰哭泣的孩子时,却发现孩子只能看见大人的裤腿、鞋子,黑压压如森林一般,这同妈妈看到的完全是两个世界。在这里,妈妈“蹲下来”的动作,将自己视角与孩子平齐,自然将自我的感受与孩子的感受合二为一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教师如何看待幼儿,是能否实现师幼共情的核心。如果教师认为自身处于支配者、权威者、管理者的地位,就必然会用成人惯用的标准去评判幼儿;如果教师认为幼儿的地位至高无上,则会一切以幼儿为中心。在这些儿童观支配下的教师,常无法正确了解幼儿的需要,很难实现与幼儿共情。因此,只有教师树立平等的儿童观,将视角从“俯视”或“仰视”转变为“平视”,将幼儿视作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教师才能真正实现与幼儿间的“感同身受”。共情不仅仅是理解他人、表达关怀、解决问题的外显能力,也是一种对他人尊重、理解、关怀的内在态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从本质上坚定了这种态度,使教师将共情“内化于心”,为“外化于行”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行动是关键:多多询问,善于引导
在实践中,教师在处理幼儿问题时常常出现如下的语言:“没事,这有什么呀?你可是小男子汉啦,不哭了啊”“他不就是把你的画划了一道吗,没关系啊”,等等。但在这类哄劝之后,幼儿往往还会委屈地哭闹不止,若此时教师缺乏耐心,停止对幼儿行为的引导,那么教师对此次的事件处理就是失败的。
在这时,教师将共情应用于实践就很有必要了。教师可以通过询问与引导的方法实现与幼儿的共情。倾听幼儿的内心想法,询问幼儿对某件事的感受,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加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当教师已经基本对幼儿的内心世界清晰化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与幼儿类似的情感,从而实现共情。在共情的同时,教师应明确正向引导的重要性。比如,针对幼儿的一些负面情绪,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理解幼儿、感同身受,同时应该给予正面的引导。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共情,来引导幼儿对教师共情,并将教师对某件事的态度传递给幼儿,消除幼儿的一些负面情绪。教师若想完成一次较为良好的共情,可在充分了解幼儿并询问幼儿感受的基础上,从认知和情感方面做出及时反映,如告诉幼儿“原来是因为……事情,你很不开心,老师理解你……”,并在指出其不足的基础上,提供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想要与幼儿实现充分的共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努力。
作者简介:刘宇佳(1991— ),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2AG.html